【 大成報記者吳非羽/臺中報導 】每一個人都曾經夢想會飛翔!今年6月,翃舞製作首度受邀赴美,在美國舞蹈藝術節表演代表作《羽人》,描述人類幻想成為鳥獸飛翔於天際,以傳統戲曲道具「翎子」做為轉化的象徵;7月27、28日,翃舞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夏日放/FUN時光系列、帶來新作《彼得潘》,以當代舞蹈結合雛鳥的輕盈姿態,展現孩童般對世界充滿好奇、躍躍欲試的態度。這個新創作時是由臺中國家歌劇院委託製作,也期待在首演後、能推向國際舞台,展開接續的冒險旅程。
翃舞製作於2017年成立,藝術總監也是編舞家賴翃中,以太極元素發展當代肢體語彙,萃取出屬於翃舞的身體語彙。2017至2018年大量把作品投件到國際編舞競賽、拿下13項大獎,並接連獲得歐美藝術節邀約、巡演;翃舞在2019年創立漂鳥舞蹈平台,協助青年編舞家作品走向國際。
「翃」為「翱翔」之意,翃舞風格以「自由和限制」為核心,包括《無盡天空》、《再見》、《嶙峋》和《羽人》等作品,都體現該一精神。其中《再見》入圍第19屆台新藝術獎,並在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和澳洲阿德萊德藝穗節,贏得9項5星評論;《羽人》雙人舞作則獲2023年義大利「人類文化遺產保存特別獎」。
《彼得潘》是一齣融合東西方美學的舞劇,從100多年前的原著《小白鳥》出發,講述永遠維持在7天大的彼得潘,嬰兒時就從家裡的窗戶飛出到肯辛頓花園,如希臘神話的牧神潘一樣,吹著笛子、騎著山羊,穿梭在仙子與鳥兒們之間。《彼得潘》舞劇中沒有溫蒂、沒有虎克船長,全部的角色都是彼得潘。
「對我來說,彼得潘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孩子,有耐心、對事物保持熱情的純真。」賴翃中說,9位舞者將分別代表不同個性的彼得潘,呼應原著中塑造鮮明的角色們,有快樂的、易怒的、懶惰的、膽小的,他們一起在公園裡探索、認識自我;但真正的冒險旅程,是再次找回家的路。
而《彼得潘》的舞蹈,以「人類皆由鳥類轉變而來」的原著概念為靈感,用舞者隊形的變換、象徵路上的重重困難;道具使用上也充滿想像空間,一根伸縮長棍可以是蘆葦或笛子,一塊彈性布就能幻化為帆船、翅膀、披風、或揮舞的旗幟。
這次還邀請14名文華高中舞蹈班的學生,扮演精靈鬼怪的小仙子,繽紛的翅膀,像在公園裡隱身的美麗花朵。
排練總監鄭伊涵表示,這14名小仙子從4次工作坊中嚴格挑選出來。舞作結合東方元素,當中有「水袖」的運用,第一次工作坊詢問時,只有2、3名學生會跳,翃中隨口請這幾位學生教全班的人;沒想到下次排練時,大家竟然都會了。而且同學之間互相擔任彼此的排練指導,每個人的動作竟然可以練到整齊劃一,相當優秀。
長大,就像是穿一件很大的衣服,可以塞入所有彼得潘、塞入所有的情緒與自我。賴翃中強調,希望在沒有年齡及語言隔閡的舞蹈裡,讓大人陪著自己的童心、也陪著孩子,一起探索長大。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4-11-24新聞合作金寧觀光鄉村市集魔法學園 童趣假日熱鬧登場
- 2024-11-23新聞合作全新外送平台「天選派送」試營運啟動 祭出前3個月免服務費早鳥優惠
- 2024-11-23新聞合作《全力揮擊》揭露1950年代墨西哥裔高球隊突破種族歧視奪冠傳奇
- 2024-11-23新聞合作陽明交大台南群聯及緯創樓動土!攜手科技業開創科技與教育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