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掌上「電療」機可塑身,U-GYM當你的「智能行動健身房」!

上班族每天長時間用電腦,下班又時時刻刻低頭滑手機。根據統計,台灣人平均坐著的時間超過16小時以上,滑手機的時間也將近197分鐘,都高居世界第一位。肩頸痠痛纏身,及下半身脂肪堆積是多數上班族的症狀,要去健身房又嫌沒時間或懶得運動,如果有個可攜式又輕巧的健身輔助器,你願意嘗試嗎?

圖一、U-GYM團隊參加亞太數位挑戰賽(MCAP)獲得第一名

3人-DGVcovery

圖片來源:U-GYM提供

電療塑身,「中頻」比「低頻」電波有效!

U-GYM是一款行動智能電療設備,將原本醫院及醫美使用的大型專業電療設備,縮小成一般手機的大小,不但可隨身攜帶,也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作電療。一般人聽到「電療」都會有恐懼心理,但其實電療不只能幫助復健,也能用在局部塑身。主要原理是利用中頻電波刺激皮下組織,使肌肉有效收縮運動,對於局部塑身也有幫助。

圖二、左圖為U-GYM,右圖為他牌電療按摩機

電療機比較

圖片來源:(左)U-GYM提供 (右)Yvonne H.拍攝

其實市面上相似電療產品很多,甚至還有名人代言背書,但U-GYM執行長Mark指出,那種電療波型及頻率其實效用不大。市面上大多數都只是一千赫茲(1000Hz)以下的低頻週波,但專業電療是一千赫茲(1000Hz)以上的中頻複波,才能治療到組織深層,而不是作用在皮膚表層。所以市售的低週波電療產品用起來皮膚會有刺痛感,但U-GYM的中頻電波,使用起來像是深層推拿指壓按摩的感覺,讓使用者能安心使用。

醫院復健耗時,成U-GYM設計發想

會這麼了解電療產品,是因為Mark之前曾到醫院的復健中心用電療治療肩傷,效果很好。但從預約診所、來回車程,耗費不少時間,又因工作忙碌定期回診不便,於是突發奇想,嘗試如何將大型的設備改良縮小成可隨身攜帶,隨時隨地的復健、緩解痠痛,改善現在上班族、3C族的肩頸緊繃和腰酸背痛的問題。

圖三、執行長Mark醫院治療肩傷,意外有了U-GYM的發

u gym 2

圖片來源:U-GYM官網

搭配智能APP,管理個人運動狀況

像小米手環一樣,U-GYM也能當運動管理工具,它內建加速器及陀螺儀,可以隨時記錄運動狀態、時間與距離。搭配運動管理APP,可以記錄個人資料與使用狀況,藉此瞭解每天消耗的熱能,訂定目標來有效地管理體重與健身進度;還可拍照記錄健身過程、上傳Facebook與朋友分享成果、互相激勵。

圖四、搭配智能APP,U-GYM可以幫你追蹤運動紀錄

漏掉-請補上

圖片來源:U-GYM官網

 法規嚴謹,「醫療新創」在台受限

具備醫療等級產品U-GYM,團隊裡有兩位中、西醫師做顧問,給予產品開發上的諮詢與輔助。但Mark表示,目前仍會以「健康輔助器材」為發展方向,因為在「醫療產品」這塊,受限於台灣法規嚴謹,光是申請認證流程就要一兩年,「手機用一年就算舊了,為什麼醫療產品一定要屈就於舊的?目前所有的醫療產品都是經過冗長的驗證流程,這些三到五年前設計的產品,早就不符合現在需求了。」

Mark點出台灣醫療政策過於保守,以至於很難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弊病,「台灣很想跟上國際,但又不敢嘗試創新脫離舊框架,法規上又套用好幾個國家的法規,更加限制產品的創新。」因為這樣的惡性循環,醫療新創到了政府這一步就卡關,以至於台灣往往被當成跳板,留不住好的人才,整體經濟無法持續再創佳績。

玩創新,更要傾聽用戶聲音!

U-GYM在美國Indiegogo上的募資已經結束,但台灣募資活動還在進行中。目前模具已發包給廠商準備量產中,預定2016春季開始出貨。

台灣的廠商多以做代工為主,他們雖然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沒有創新的能力,更不會去聆聽使用者的心聲,所以台灣的產品做出來匠氣很重。

Mark認為,產品外型包括使用者的介面和使用者的經驗都很重要。未來U-GYM希望用經營社群的概念,聆聽消費者的聲音,並有信心會在國際市場上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資訊

Yvonne H.
Yvonne H.
無害嗜甜雙魚女,浮出水面跨界數位,從感性角度看冷硬科技,期許帶領讀者以有人味的角度看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