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到底需不需要經營 Instagram?媒體經營社群前一定要知道的策略!

Instagram 每個月的活躍使用人數突破 10 億大關,已經成為一個兵家必爭之地,但相較於同集團的老大哥「臉書」來說,Instagram 的經營方式略有不同,尤其對於媒體產業的經營跟臉書更是有所差異。

臉書和 Instagram 看似都是以人脈、社群為出發點的平台,為何經營方式會需要做調整呢?其實當中最大的差異就是媒體產業相較於個人經營的目的性不一樣。

絕大多數的個人品牌經營者,他們的經營需求在於發圖片和文字,透過圖文內容感染更多粉絲,得到更多的追蹤者,個人品牌經營對於把粉絲導回網站的需求沒有那麼渴切。

然而,對媒體產業來說,絕大多數的媒體已經習慣用臉書把粉絲導回本站去閱讀全文。因此在臉書上只會張貼部分的內容或聳動的標題,將讀者導回自架的網站,舉凡海內外的各大媒體,CNN、BBC,台灣的蘋果日報、聯合報、東森新聞雲都是這樣的做法。

(臉書示意圖╱圖:RF123)
(臉書示意圖╱圖:RF123)

對媒體產業來說,經營臉書可以替自家的網站產生更多的流量,但轉換到 Instagram 會產生水土不服的情況,因為 Instagram 無法把流量導出,人們只能留在 Instagram 平台裡,因此當媒體在經營 Instagram 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矛盾心態:經營 Instagram 不能提升網站流量,那麼把內容白白給其他平台有意義嗎?

這個答案必須取決於媒體到底是為何經營社群平台?他們要的是流量還是品牌的擴散力?

如果只是需要單純導流,那麼 Instagram 並不適合提供資訊的媒體平台,畢竟,每天要發的文太多,除了投放廣告之外,Instagram 無法導流,在經營成本的考量上也不可能每一則新聞都投放廣告。

但若是以經營品牌的擴散力來說,站在 Instagram 這個擁有 10 億活躍用戶的巨人肩膀上是事半功倍的,也是必須要存在的一環。話雖如此,但許多媒體在經營的方式依然是採用臉書的經營的做法,直接擷取雜誌的片段內容,發明星藝人的八卦和街拍圖,卻很少針對 Instagram 的讀者和閱讀習慣去製作符合他們需求的內容,導致許多媒體產業的 Instagram 互動性比意見領袖還低。

再加上媒體要發送的內容多而雜,除了從傳統媒體累積的品牌知名度,很難讓一群讀者連結在一起,尤其是碎片化閱讀的年代,對熟悉提供完整(內容比較長)的媒體編輯而言,很難轉換成 Instagram 的內容。

因此,媒體經營 Instagram 時,建議分階段進行,首先可以運用其他的社群平台,累積一批願意看媒體所提供的內容的讀者,接下來針對這群讀者做分析,挖掘他們感興趣的共同話題,累積人數達到一定程度後,再分眾經營。

社群的企劃需要時間累積,很難立竿見影,讀者也是在時間累積的過程中養出來的,因此,在 Instagram 經營的過程中,老牌子的媒體也可以善用自身累積的影響力,不要只是讓自家小編來經營,可以策劃讀者專屬的欄位,徵集投稿,增加互動和向心力。

其實,以現在 Instagram 的觸及率還是非常健康的,不像臉書的內容現在一定要投放廣告才會被看到,加上深受年輕人喜愛、參與度高,對有心經營的媒體來說,還是一個可以快速擴散自己原本的影響力、引發更多新讀者關注的好機會。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訪/「FB廣告」超難投? 破億廣告投手:不意外,懂策略才能稱王
自動「提蛋糕」機 YTM,亞尼克砸 5000 萬投資自動取貨機的目的是?
【SEO下標】9大策略,寫出高流量的SEO文!

作者資訊

冒牌生
冒牌生
青年作家、企業講師、社群經營達人,系列粉絲團破150萬按讚數,曾獲《數位時代》個人粉絲團冠軍。更多討論請看臉書社團《冒牌生的社群診療室》https://goo.gl/uaE6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