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生|《蘋果日報》訂閱制,對台灣新聞產業有哪些影響?

《蘋果日報》在 4 月 14 日推出訂閱制,以前直接點入即可觀看的《蘋果日報》,現在變成訂閱制。讀者必須註冊成為會員,並登入後才能看新聞。

註冊會員的方式只需要 Facebook、Google 一鍵登入,或輸入 E-mail、手機電話等資訊,皆可成為會員,進而閱讀新聞。

(蘋果日報推行訂閱制,引起讀者反彈、評論看衰/圖:蘋果新聞網粉絲頁)

《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早在 2018 年的專欄就頻頻推崇內容訂閱機制,借鏡《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還有影音訂閱平台「Netflix」的案例,強調未來《蘋果日報》也將朝著內容訂閱機制前進。

醞釀超過半年,台灣《蘋果日報》、《壹週刊》終於在 4 月份推出了內容訂閱機制,這陣子,蘋果新聞網(台灣蘋果日報) 粉絲人數從 4 月 9 日開始的 3,844,779 人到 4 月 18 日跌到 3,745,830 人,幾乎少了快要 10 萬人。

《蘋果日報》的粉絲團,很多人留下負面的聲音。「爛蘋果,八卦新聞還想學紐約時報」、「台灣新聞一大抄,直接換別家就好。」

如果只是單純看粉絲團的人數變少,有些負面的評論並不客觀,畢竟對媒體來說必須打造影響力。

多年前,或許可以透過臉書做新聞擴散,但臉書的觸及率一再調整演算法。如今,不只是《蘋果日報》的粉絲團觸及率持續降低,真正從臉書導流過來的流量,也一定是下滑到讓各家新聞小編頻頻崩潰,甚至很多媒體早在前幾年就分散風險,轉型到 LINE @,透過 LINE @生活圈導流,不再把流量只寄託在臉書這個單一平台。

(目前,加入「好蘋友」會員,才能看《蘋果》每一則新聞/圖:蘋果新聞網粉絲專頁)

現在,《蘋果日報》剛開始推行訂閱制,是重新整合會員價值的好時機,以《蘋果日報》目前在台灣的影響力和普及性,需要去蕪存菁,建立自己的會員系統,推行訂閱制度十天後,註冊會員的人數突破了 130 萬,並且持續在提升當中。

用這 10 萬個不一定會看到你新聞的「讀者」,既無法貼標籤,掌握這群讀者喜好,甚至已經不喜歡你了,免費看新聞還把你嫌棄到臭頭。不過,卻可以換到 130 萬個願意註冊成為會員,未來有機會下載《蘋果日報》APP,接受《蘋果日報》網路廣告轟炸,這筆買賣實在是太划算了。

以前在紙本的年代,大家是先付費後閱讀;但網路興起後,閱讀的習慣變成了,先閱讀再決定要不要付費,而不願意付費的人佔了絕大多數。

(圖片來源:各大新聞報紙)

對於《蘋果日報》推出的訂閱機制,免費會員的目的在於擴散和普及,除了看新聞之外,讓《蘋果日報》用這些數據賣給廣告商,讓廣告商安心。

但真正要在意的數據是,130 萬名會員之中,每個月有多少人活躍會員?每一天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看《蘋果日報》的網站或 APP?

數據為王的年代,讀者在《蘋果日報》裡,每日的閱讀習慣、年齡、性別、職業、收入,都是最好的資料庫,讓《蘋果日報》可以在讀者身上貼入各式各樣的標籤,做更深度的商品導購和相關的延伸服務。

那麼,導購的比例和效果對廣告商來說,好不好?

對讀者來說,他們又是否理解自己的資料,會被拿來做這樣的比對和媒合呢?對《蘋果日報》來說,這群願意免費註冊的會員中,又有多少個願意轉換成付費會員?

假設《蘋果日報》未來採用部分收費,將深度的專題報導、研究調查作為收費項目,那可以作為觀察台灣新聞未來的重點議題。

畢竟讀者群廣,影響力大的台灣媒體如《蘋果日報》,正是最好測試台灣閱聽眾的媒介。

未來網路新聞免費看的模式是否真能就此轉移,成就內容訂閱模式,有更多深度內容,不再只有內容淺薄,天下新聞一大抄的即時新聞,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觀察接下來的走向。

對於讀者,我們需要更清楚,有時候看似免費的東西,交換的是我們的隱私,和所產生的各式數據,進而被分析比對,貼上各種標籤,讓網路各大平台如 Facebook、Google,到現在的媒體(蘋果日報)等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天下從來沒有白吃的午餐。

主圖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
一場不到 300 人報名的活動!如何 18 天集客破萬人?遠雄公益日大揭密 – 專訪宏林跨媒體王聖安
品牌工程的推手!讓鋼鐵業多了文創味,把食品工廠變觀光樂園 – 專訪學院派行銷人王福闓
教中文好崩潰?台灣女孩創漢字圖解 Chineasy ,讓外國人秒懂中文字

作者資訊

冒牌生
冒牌生
青年作家、企業講師、社群經營達人,系列粉絲團破150萬按讚數,曾獲《數位時代》個人粉絲團冠軍。更多討論請看臉書社團《冒牌生的社群診療室》https://goo.gl/uaE6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