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宛如:台灣不可能成為矽谷,重要的是如何連結資源!

亞洲矽谷計畫概念一拋出,數位科技產業支持、反對聲音都有,而過去身為創業家、社會企業家,長期關注新創產業的民進黨立委余宛如,以最高民意代表角度,她怎麼看?計畫可不可行?政府和企業如何著手?來看看以下快問快答!

Q:外界有創業家直言,亞洲矽谷吸引不到大型科技公司進駐,可行性低,政府太偏向硬體思維,您怎麼看?

A:外界批評有點太早,因為細部的計畫還在成形中,而且批評的人也沒有到現場去了解,就以「交通不方便、生活機能不佳」來質疑,但計畫呈現可能跟想像不一樣。還有批評說(亞洲矽谷)都在講硬體、製造,怎麼沒有軟體數位,(國發會)主委現在有聽到了,而且他很感動大家願意給意見,網路的批評他也幾乎都看過,現階段應該要廣納大家意見和業界聲音。主委也說未來安排民間參訪行程,一定把數位經濟產業放進去,包括大數據相關產業、VR(虛擬實境) AR(擴增實境)虛擬世界新產業都會有。

Q:計畫當中,建立育成中心、青創中心,以美國矽谷為模仿對象是主要目標嗎?
A:亞洲矽谷的真正目標並不像大家想像那麼高,我們都很清楚台灣不可能成為矽谷,因為矽谷全世界只有一個,重要是怎麼「連結矽谷」,這是真正政府在做的。

(亞洲矽谷)也不算是育成中心,但它會有新興產業試驗的示範地。例如說: Fintech可能會跟原本法規有衝擊,那我在這示範地先試試看,可能比較像是新興產業的試驗試點區。那也會成立青年創業IPO中心,所以不會跟既有體系或政策重覆,而是去補足現在產業沒有的,以及連結國際。目前需要做的是怎麼連結民間(企業) ,因為大企業不願意投資年輕人、不願意投資新創等等,這些是新政府努力要做的事情。

Q:計畫如此龐大,以您過去長期關注新創產業的經驗,建議先從哪一塊著手?

A:我覺得有幾個方向:

一、軟體環境要更友善

既然需要國際級資金、人才、企業來到台灣,就應該幫它先營造好相關軟體環境。因為是新興產業來台灣,所以像外國(人)要留在台灣,這些政治生活機能、待遇、 居留等等都需要更友善。未來「錢是跟著人來」的,那人自然都會選擇適宜居住的,過去台灣環境不太友善,所以這塊要先做好。

二、積極找新興產業進駐

積極詢問是不是有哪些矽谷企業可以到台灣來開分公司,或者就技術上合作交流。而合作上我們要用更高比例關注,例如網路數位方面的新興產業,要特別關注怎麼去交流合作,這樣才能由大帶小。而且這樣的關係要想辦法匯聚成一個聚落,創立「夥伴關係」的育成概念

三、學術方面提升銜接人才

未來相關新興產業人才進駐,台灣也要開始調整一些學程課程,把人才銜接上去。

例如現在矽谷的人才已經更迭了三四輪,很厲害,編碼工程師可以很快做好program,也對市場認知很清楚,但光是台灣現在這些數位產業APP的工程師,量就不足,現在要做的是,怎麼給彼此一些交流的時間,讓台灣快速提升,而且不只學校機構,民間也可以做。

圖片來源:余宛如(社會創新 透明國會)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洪大倫:談矽谷之前,先談政府開放思維吧

 

作者資訊

Wendy H.
Wendy H.
好奇心旺盛傳媒女孩,迎向趨勢追求跨界刺激,正透過文字展開新旅程,努力探索數位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