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熱門平台比較:2021年Podcast App功能/行銷策略比較

Podcast平台比較

|文/Gigi Su|原文出處/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 Podcast App大比拚!各家平台如何做好營銷策略?|首圖/xFrame


針對 Podcast(播客)營運白熱化,我特別製作了近期多家熱門 Podcast 平台的功能比較表,並以營運與行銷面向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短時間快速了解不同的 Podcast App,選用適合自己的 Podcast 平台進行收聽或節目上架。 

Podcast平台功能比較表

以整體項目方面,我以使用者的UI友善介面、費用便宜、功能便利、特別功能等項目作評選。若備有創作者平台且可同步發布到其他平台是更加分。所以,給了五顆星的 Podcast App 有 Apple Podcasts、Anchor、 Firstory、 Google Podcasts、Spotify。

Podcast app 比較圖
Podcast平台比較圖。/ 圖:作者提供

Podcast平台推出的特色/功能

為了帶來獲利,需要區隔 Podcast 聽眾市場,不同業主也提供較具特色性的功能,來吸引聽眾。 

Spotify

Spotify 自製功能,例如聲音播放是否聽完一集就中斷、是否要與其他粉絲分享創作者自己正聽的音樂、是否音樂要傳到其他裝置播放…等。另有系統通知,若你喜歡的藝人舉辦演唱會鄰近你所在地 (LBS),系統會按照你所設定的 APP 推播功能或 E-mail 方式通知你最新相關資訊。推測應是會按照你加入的音樂資料庫裡的藝人名單藉此觸發通知作用,及提供線上購票網站。在此建議粉絲仍可到其他售票網多做比較。平台設定功能真豐富多元。 

SoundCloud

SoundCloud 的再發布(re-post)功能,增加創作者作品於站上曝光的機會,擴大行銷影響範圍,增加潛在報酬,使用此功能每月是2.5美元。提供使用者設定的功能,也很多項,與 Spotify 可比拚。當中最具特性即為再發布。 

SoundOn

SoundOn 提供類似 Clubhouse 對話聊天室的社群功能。  

Baabao

Baabao 有社群交談,大家可就 Podcast 內容在特定聊天頁交流、或可成製作人建立自有頻道。 

Castbox

Castbox 推出睡眠模式,可以提供輕鬆悠閒的睡眠音樂,並手動設定預計幾分鐘後就自動停止播放聲音。還有線上收聽單集節目也可設定休眠時間,強化此 APP 重視給予耳朵休息的印象。另提供直播功能,讓創作者使用。 

Podcast市場營運:Podcast平台如何吸引流量? 

推廣 Podcast 市場方面,台灣新創公司切入 Podcast市場,以台灣優先的包含 Baabao、Firstory、SoundOn,以中文語系、臺灣播客內容產出為先。

此外,各家的 Podcast平台,也可以營運資金模式來解析:

1. 以融資、投顧基金合作案營運

為了讓 Podcast 營運服務可以持續,多家藉由融資方式擴大全球的營運能量,包含Anchor、Castbox、Firstory、SoundCloud、Spotify、Stitcher努力擴充,例如SoundCloud即曾於西元2009年4月 – 2012年1月先後共三次與融資或投資公司合作。 

2. 以個人、投顧基金併購營運 

被 17LIVE 共同創辦人的潘杰賢個人與家族企業 Turn Capital、新加坡投資顧問 Kollective Ventures 收購的 SoundOn,小編側面觀察創辦人即Uber北亞洲區前總經理顧立楷,可能是期待藉由 17LIVE 共同創辦人的潘杰賢購併,讓 SoundOn 因潘富有娛樂直播的know how、周邊資源,注入 SoundOn 裡面,使營運創意更加活潑化、增加娛樂黏度、帶動更多廣告績效。

其它以技術運作來分析:

1. 自行建置匯流平台

Apple Podcasts、SoundCloud 是以自家建置平台,容納大量的 Podcast 節目,以種類多元豐富化,導入潛在會員,增大流量點入觀看。Podcast 的開國元老 Apple Podcasts 在桌機應用必須使用 iTunes 軟體,去播放 Apple Podcasts 內容。手機則直接下載此 APP 即可,更直覺更方便選聽。而在 Podcast 浪潮尚未打進臺灣以先,應用 iTunes 軟體收聽先是「音樂」居多。 

聲音版 YouTube 的 SoundCloud 最初定位於基層音樂家的範圍,於西元2013年網站改版後,為了吸引更多聽眾入站,容納不同類型的音樂,與大型唱片公司(如Sony/ATV、BMG等)、獨立音樂人合作,刻意走向大眾化,淡化藝術家音樂訴求。藉由每首單曲聲音播放器可嵌入到任意網站,與 Twitter 和 Facebook 的結合,凸顯出更適合多數聽眾的型態。

2. 主動搜尋他方RSS平台

Google Podcasts 以搜尋引擎機制,三不五時主動爬文檢索網站尋找 RSS 動態消息,如同檢索新網頁或更新網頁時一樣。(發布者也可以明確告知 Google 新的動態消息)找到新的動態消息後,Google 會檢索該動態消息,並在 Google Podcasts 中建立節目,使用者就能透過不同的收聽平台收聽該節目,例如 Google Podcast應用程式、Google Home 或與 RSS 相容的任一款 Podcast 播放器。

Apple Podcast
各家Podcast平台以不同的市場營運、推出不同特色功吸引聽眾,增加流量,圖為Apple Podcast。/ 圖:Unsplash

Podcast平台的行銷策略比較

綜觀來看,目前行銷獲利主要取向分為平台獲利、創作者與平台共同獲利。 

平台獲利,眼觀上多以會員訂閱制為主,也就是衝出量大的付費者成為進階會員,帶來獲利;付費者享有不受網頁置入的廣告干擾、音訊檔案下載次數不受限制、離線聆聽、聲音音質較優、非隨機式可持續不中斷播放 Podcast 內容…等服務。每年付費如以年費計算大多約在新台幣670至1000多元,如 Castbox、Stitcher。

創作者與平台共同獲利,如 SoundCloud 今年四月開始將會員「使用者中心制」轉由「新版稅分潤機制」,藉由以下三項新制標準按比例,與創作者拆分獲利金額。 

  1. 該粉絲在 SoundCloud 裡聽了多少的廣告。
  2. 該粉絲是否有付費使用 SoundCloud Go+ 服務。
  3. 單一粉絲在一個月內,花了多少比例的時間點聽創作者的節目(音樂)。

有別於以往集合「會員費與廣告費」的大水庫,再依全平台的點聽比例分給音樂人的方式,避免聽眾因串流機制被系統強制聆聽不想聽的流行歌曲,反倒有益於流行巨星的做法。並提供後臺,讓內容供應者看到各節(曲)目點聽現況。

約西元2014年時期光提及拆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曾爆出部分的獨立音樂製作者,將多家唱片公司的音樂進行混音的歌曲,版權如何採比例分配引起議論,爾後改以刪除此類型樂曲的動作,再持續花不少時間與唱片公司討論這議題。 

和 SoundCloud 相比,Spotify 採用的則是「使用者中心制」,以「單一聽眾的聆聽時間」取代「整體聽眾的點聽比例」獲取費用。 

Firstory 則是創作者若主動產出內容,累積粉絲基數後,於後台開啟「盈利」下的「聽眾贊助」頁面,聽眾若主動贊助創作者(系統規定贊助金額不得小於新台幣50 元),官方平台會抽20%佣金作為金流和提領的手續費、平台的服務費,其他比例歸屬於創作者。此項「盈利」功能就跟臉書目前有的「贊助功能」雷同。

結論:Podcast市場加強訂閱制與社群服務

如以 Podcast 為出發點,聲音是命脈的特性來思考營利,我想平台若要增加獲利空間,從免費到訂閱總有一些項目區隔,好維持營運。

但如果在訂閱制上,能給予付費會員更多個別性服務,例如:歌手簽名、簽唱或演唱會優先卡位,Podcaster 專屬的VIP節目聆聽與QA時間、最相似自己興趣的會員媒合變好友…等。從受眾心理需求著手,功能非單單為載具開發,屬加值性服務項目,應該會更加吸引人。 

開闢社群功能方面,依據訂閱的節目、藝人清單、聆聽的歌曲類型,非單純交由聽眾在大池子的社群頁面中,線上發表感想,而是從單一節目(音樂)頁裡,結交更貼近自己屬性的 Podcast 聽(網)友,藉由認識對方、點播致贈節目(或歌曲),刺激收聽點閱次數,增進彼此在平台上的連結,再進而發展唱片公司或 Podcaster 聲音屬性的商品,進行銷售。

其他用於社群新創的商品,像實體有聲娃娃、類似 Line 有聲貼圖、每日一語(情話、勵志、笑話、奇聞等)節目點聽,或是特製Podcaster 的有聲書或聲音特效工具、為 Podcast App 專門打造交易可用的虛擬貨幣…等,鼓勵持續自購或轉贈,或許也是一種突破營運的模式。臺灣適逢疫情,群眾不太能到處移動,此時是業主可持續為粉絲敲樁打底、醞釀營運火候的重要時刻。

podcaster podcast平台行銷
Podcast平台可加強多樣行銷策略與服務,開闢Podcaster與聽眾的需求。/圖:Unsplash

作者簡介:Gigi Su

現任職於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為滬尾Fun送頭臉書粉專小編。聚焦在電臺官網維護、官網活動推廣、粉專社群操作…等。長期關注社群經營趨勢、臉書與IG廣告技法、播客趨勢、口碑行銷。

學習更多行銷人文章
2021年聲音社群與市場趨勢整理:台灣聲音市場&廣告持續發展
【場景行銷】視訊背景圖片的場景行銷,場景行銷的3大注意事項


|本文由 Gigi Su 授權提供,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未經原作者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資訊

《行銷人》讀者投書
《行銷人》讀者投書
我們致力於提供台灣行銷從業者專業、實用的文章內容,若您也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來信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