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財務自由的條件》一書,由 方言文化 授權刊登,大衛.艾許著;朱家鴻 譯。|首圖/Pexels
一個人能否有錢取決於他如何看待金錢。
金融心理學家布拉德.克隆茨與桑妮雅.布里特開發出一套預測工具,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的金融理財行為。
根據研究,所有人都會遵循下列四套金錢腳本的其中一種:
四套金錢腳本,看出貧窮關鍵
一、迴避腳本
金錢迴避者認為錢是不好的,或自己不配擁有金錢。在他們心中,錢是恐懼、焦慮或厭惡等情緒的源頭,於是深信有錢人都是貪心腐敗的,並視簡約的生活為美德。迴避者的內心相當掙扎,一方面覺得金錢可以解決問題,一方面又覺得財富是可憎的事物,而於此同時,又過分重視與生活滿意度息息相關的金錢。
二、崇拜腳本
拜金者認為錢是幸福的關鍵,能解決人生所有疑難雜症,唯一的問題在於他們手上的錢永遠不夠花。然而,追求金錢的過程卻可以永遠滿足他們。這種緊張的關係常會導致拜金者為了買到幸福,花起錢來毫無節制。過分崇拜金錢會導致一個人發展出儲物癖,四處欠債或成為工作的奴隸。
三、地位腳本
追求金錢地位的人會將淨值(net worth)與自我價值(self worth)畫上等號,喜歡打腫臉充胖子,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他們認為一個人的口袋有多深,地位就有多高。
四、警覺腳本
對金錢保持警覺的人對待金錢小心翼翼,也相當關心與錢有關的一切福利,並認為存錢與賺錢是人生的兩大重點。他們只購買自己能掏出現金支付的商品,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保密到家,絕不輕易向外人透露,只有對至親例外。克隆茨與布里特認為,這四種腳本與文化相關,是世代傳承的產物,早已寫在每個人的意識深處。
電影腳本與金融理財腳本的本質相同,從你的腳本中,眾人可以得知你對金錢的態度以及與金錢的關係。理解你對金錢最真實的想法、感受與背後的成因,是發展健康金錢思維的第一步驟。
與其仇富,不如學會他們賺錢的方法
我在蒙特婁東區長大,此區住的大多是工人階級家庭。由於我們家是專業租房族,所以便在當地一個方圓只有三個街區的小社區租了間小型三房公寓。這裡的建築物結構都一樣,而且互相連通。我小時候總喜歡跟朋友爬上屋頂,從街頭跑到巷尾,前提是不能被大人抓到,那時的街頭暗巷與工廠就是我們的遊樂場。
當年對街有間牛奶裝瓶廠, 我還記得以前常跑到廠裡的裝卸場玩耍。工廠的水泥地板有兩條大型輸送鏈條,日夜運轉不休,將成箱的牛奶與奶油送往在工廠外等候的貨車。某天下午我和朋友突發奇想,打算爬上輸送鏈條,看看最後會被送到哪裡。就這樣,三個不過八歲大的野孩子便偷偷摸摸地溜進工廠,打算來場探索之旅,臉上掛著藏不住的笑容。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裝瓶工人臉上吃驚的表情與心照不宣的微笑,他們當中完全沒人出聲警告我們。以六零年代的標準來看,我們的可移動範圍其實不算小,每人只須花十分錢,就能搭三十分鐘的公車到市區。然而,這趟貨車之旅卻帶我們走得更遠,最後得以一探富人區的風景。我還清楚記得從貨車上向外看,可以見到一幢幢精心維護的紅磚豪宅,坐落於修剪得宜的草坪上。
草坪上有楓樹、橡樹與垂柳,排列得整整齊齊。此處寬敞的街道與兩旁的路樹散發著一種柔軟、寧靜的氛圍,與我們社區那片單調的陽台與久未維修的人行道有著天壤之別。
我深愛陪伴我成長的環境;但在親眼見過富人區後內心起了個念頭,那就是這些打扮得光鮮亮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人高我們一等。我確信父母也潛移默化地助長了我的想法,他們對金錢抱持著迴避態度,認為自己不配擁有錢,而那些富人的內心都是貪婪、腐敗的。
我父母曾經歷過經濟大蕭條,覺得人的恐懼、焦慮或憎惡全都源自金錢。我母親是孤兒,自小就受法庭監護;但屢屢都被分配到貧民區的寄養家庭內。母親知道如何靠小聰明求生存,只要逮到機會就會設法利用寄養系統的漏洞。她在十三歲那年雖終於成功被分配到市郊一戶小康家庭;但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我父親生在一個大家庭裡,家人相處氣氛融洽,每週都會上教堂。但父親在十三歲那年被迫輟學,進入社會以供九個弟弟妹妹上學。他在油漆工廠找了份工作,負責焊接油漆罐蓋子。他常對我們幾個孩子說:「我那時每星期賺八元,其中六元都交給家裡,剩下的兩元才是自己的。」那時的他以身為藍領階級為榮,每天努力工作,賺取微薄的薪資。
母親的童年過得並不安穩,身邊的一切隨時有可能被奪走。她懼怕權威也不信任權威,因而發展出一套根深蒂固的貧窮思維。父親與母親的成長背景雖不盡相同,但兩人卻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默契,那就是對富人抱持懷疑與憎恨的態度。我父母對富有的定義向來曖昧不明;但我在孩提時期便隱約感覺到,在他們眼中,只要擁有房產並居住在環境較好的社區的人,就是富人。
正因不有錢,才沒有犯錯的本錢
等到我在財務方面終於東山再起,且有餘力將投資觸角伸向房地產投資組合以外的項目時,壓根沒發現自己像許多新興創業家一樣,過分高估了自己的投資能力。想把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和管理金錢不一樣,需要不同技巧。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創業家必須要有高度的自信心,那是種近乎狂妄的態度,可以用來說服自己其他人終將失敗,只有你會笑到最後。而正是這種樂觀主義與膨脹的自我意識,讓我認不清現實。
傳奇投資人華倫.巴菲特(Warren Buett)曾給全球投資人兩條守則:「第一條,千萬別賠錢;第二條,謹記第一條。」這兩條守則聽來雖像陳腔濫調,但請不要任意將其貶為賣弄文字的小聰明,因為巴菲特之所以能成為舉世公認的偉大投資人,正是因為恪遵這兩條守則。與其把錢拿來投資,最後賠個精光,不如把存款塞進床墊裡藏起來,至少晚上睡覺時還能明確知道你的錢還在。
我有個鄰居名叫哈里(Harry),個性爽朗,活到九十歲高齡。他生前最喜歡和人打交道,並與大家分享有趣的人生故事。莉絲記得很清楚,哈里常把一大疊百元鈔票塞進胸前口袋,就這樣大喇喇來應門。出於善意,莉絲曾提醒過他財不露白;但哈里總是一笑置之,要不就是告訴莉絲他的手氣有多好,在賭場贏了多少錢。有次我在鄰里聚會上見到哈里的女兒,提到他父親在賭場的好手氣時,她臉上一絲笑意都沒有,並說父親晚年好賭成性,令人相當頭疼。
很多投資客都過分豪爽,在股市殺進殺出的樣子和哈里操作吃角子老虎機時一模一樣。贏了錢便迫不及待地大肆宣傳,賠錢了就默不作聲,假裝沒這回事。成功的投資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投資是人生的一部分,而非偶一為之的消遣。做出明確的投資決策,才能有效保障自己的未來。身為投資新手你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隨時隨地注意新資訊。在過程中會見識到各種新型投資手法,吸引人躍躍欲試;然而此時務必謹記,貿然將資本投入高收益活動,是多數投資客的大忌,因為收益愈高代表風險愈高,世界上不存在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當然,知識與經驗可以降低風險;但請仰賴「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不要過分依靠他人。
回頭檢視這些年來做出的錯誤投資決策,我一眼就看出癥結所在。我是一名推銷員也是創業家,這兩種身分讓我永遠抱持正向思考的態度,必須勇於冒險,置之死地而後生。正因如此,每當有人說哪裡有新的投資機會時,我便會摩拳擦掌,隨時準備出擊。此時邊緣系統開始瘋狂運作,感性那一面漸漸占上風,想聽從我內心的創業家,這是我的天性。然而,在過程中往往會得意忘形,最後買進的不是價值連城的鑽石,而是一堆毫無意義的玻璃或運動員公寓建案股票。
但現在我已認清自己是衝動型投資人, 無法立刻做出正確投資決策,所以無論對方把某項投資說得多麼天花亂墜,我也只會靜靜聆聽,絕對不會當場就決定跟進。我會帶著這個念頭回家,在睡前細細琢磨一番。隔天早上,我人格中的推銷員會把此事提報給他我(alter ego,我的他我是一名脾氣暴躁的會計師)。這名會計師總是以絕對理性與具邏輯性的思維看待事物,因此在審慎評估後,他通常會拒絕這項提案,並質疑推銷員是不是腦子有問題。會計師從來都不會討好別人,因為他知道我沒有取悅他人的本錢。
學習更多行銷人文章
賺的錢永遠不夠花?邁向財富自由的理財觀念分享
退休前要存多少錢?何時該開始存錢?帶你看破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
|本文摘自《財務自由的條件》一書,由 方言文化 授權刊登,未經出版社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資訊
- 我們是《行銷人》背後的編輯群,因為想替網路世界提供優質、實用的內容而齊聚在這裡。如果你也想推廣好文章、好作品,歡迎與我們聯繫:[email protected]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4-11-22數位轉型網路行銷成功的關鍵策略與實踐指南
- 2024-11-06編輯選書精選書摘|早上那一杯咖啡,賣的是什麼?快,才是最重要的交付!
- 2024-11-06生活時事麥當勞×獵人炎上事件:從聯名行銷到公關危機的反思
- 2024-10-28編輯選書精選書摘|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恰如其分的憤怒,界線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