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靜音/高雄報導)罕見疾病沒得救?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曾經無藥可醫,病人默默感受全身肌肉力量快速流失,卻無能為力。台灣自2000年研發世界首例的SMA小鼠模式開始,全球陸續研發出藥物,且經過各界努力,健保終於在去年全面擴大給付,讓病友有機會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響應228世界罕病日,今日SMA記者會邀請「台灣SMA之父」教授鐘育志及高醫團隊,一同分享SMA的治療趨勢。(圖/異象醫藥公關提供)
響應228世界罕病日,今(25)日SMA記者會邀請「台灣SMA之父」教授鐘育志及高醫團隊,一同分享SMA的治療趨勢,現場還有工程師病友分享治療後的進步,鼓勵還在觀望的病友勇敢諮詢醫師與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教授鐘育志指出,SMA是一種單一SMN1基因變異導致神經肌肉運動功能退化的體隱性遺傳罕見疾病,患者會因運動神經元持續進行性退化,影響坐立、行走、說話與吞嚥功能,嚴重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過去,SMA無藥可醫,但是,隨著醫藥進步,多種SMA藥物相繼問世且分階段納入健保給付。目前18歲以前發病的SMA病友,除長期呼吸器依賴患者外,無論年紀、運動功能狀態,都能申請治療,有機會從治療中獲益,追求不一樣的人生。
鐘育志(右)呼籲病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主動回診諮詢與治療。(圖/異象醫藥公關提供)
全台約400位SMA病友中,還有一些病友未就醫諮詢治療。鐘育志分析,這群病友可能因目前症狀不嚴重、不急著治療,有些病人可能覺得病況太嚴重、治療也不會好。其實及早治療有助病況停止惡化,依個人情況甚至有機會進步,呼籲病友再給自己一次機會,主動回診諮詢與治療。如果因為家庭支持困難、不方便就醫,也可以尋求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的協助。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醫師梁文貞表示,目前健保給付SMA治療藥物,包括背針、口服與基因治療等3種。研究顯示,SMA藥物不但能「幫病程踩煞車」,真實世界的臨床觀察甚至發現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SMA也是神經性退化性罕見疾病中,少見有機會透過藥物治療改變病程的疾病。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神經部醫師譚俊祥說,研究發現,即使是上肢運動功能較差、無法自行吃飯,或是3歲以後發病、疾病惡化速度相對較慢的SMA病友,及早治療,都有機會維持或改變現有功能。近來的革新治療為SMA成人患者提供了有效且安全的長期治療方案,能夠減緩疾病進展,維持甚至改善運動功能,並且在生物標誌物層面亦顯示出穩定疾病的潛力。
除藥物治療,梁文貞表示,因應SMA症狀多元與病程進展,高醫整合小兒科、神經內科、外科、呼吸照護、復健物理、骨科、口腔衛生與心理衛生等跨科別專業團隊,提供整合式照護,陪伴病友翻轉命運,一同實現人生夢想與自我價值。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2-25新聞合作114學測嘉中表現亮眼,四科高分群及電資3科達頂大人數大增
- 2025-02-25新聞合作罕病SMA醫療新未來
- 2025-02-25新聞合作新的一年開始埔里警察分局 防詐宣導不停歇
- 2025-02-25新聞合作財富女神王宥忻以自身經歷宣導拒絕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