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光明頂創育智庫執行長 洪聖倫授權行銷人刊登,原文出處,發表於2015年。/首圖來源:Unsplash
標題有點嗆,不過這是我的真心話。這不是刻意針對特定教授,而是針對台灣目前創新創業環境的有感而發。
說到專家,最容易讓我想起自己以及身邊眾多新創團隊,去申請政府計劃,像是為人所熟知的SBIR、SIIR,碰上問一堆莫名其妙問題的專家學者,整個就很頭大。
用大框架檢視小團隊
失去資助新創的意義
最大的問題在於「本位主義」,就是說這些專家學者經常用自己領域的學識涵養,去質疑或批評創業團隊的點子不可行、規劃不夠縝密、績效做不到,這就是團隊經常會抱怨的狀況。
縱然我們都會奉勸新創團隊,不要把政府計劃當成創業初期的「資金來源」,但是,正因為新創團隊早期缺錢,所以才有更強烈的意願想爭取政府補助。
換言之,絕大多數去申請政府計劃的團隊,幾乎必然就是因為資金不夠、手邊資源不足、團隊規模較小,才去想跟政府拿錢。若非如此,誰願意耗這麼多心力跟政府玩,還要搞麻煩的要命的核銷,還要應付三不五時的資料提供、專家訪視、結案報告,光這些流程,就快整死新創團隊。
結果,審查的專家學者總是用非常大的框架,去嚴格檢視這些規模不大的小團隊,造成申請的過程經常有不愉快的體驗,感覺身體被扒光了,還要被你數落身材不好、營養不良,外加質疑你以後長不大、不會變漂亮,所以很抱歉請你明年再來。
其實我非常能理解政府計劃的背景因素,以及專家學者為什麼會有這些表現,多數情況下,我寧可歸因於系統性問題,而不是單一教授學者的問題。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經常碰上許多教授,發表讓人彷彿置身平行時空的言論,這就有些離奇而弔詭了。
創業這件事就跟生孩子一樣,所有人都是孩子生了才開始學著當爸媽。
考過保母證照但自己沒生養孩子的專家,未必會比自己親手照料孩子的媽媽,要來得更專業或更知道狀況。理由很簡單,任何專家,除了學識素養以外,還需要「臨床經驗」,甚至在「創業」的初期,臨床經驗往往比知識重要。
創業初期:街頭智慧比商管知識更重要
我們所受的高等教育知識,特別是商管類,幾乎都是從大公司的角度在看待問題,然而「創業」卻不是如此,於是產生「專業知識」與「實務問題」的應用落差。說白話一點,創業早期,許多商管知識根本派不上用場。不是知識有誤,而是時機點不對。
換句話說,或許某些專家學者是某些專業知識領域的頂尖,但是,如果你沒體會過在資源非常不足情況下的創業,甚至是自己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沒有靠人情借錢、求業績,沒有苦到瀕臨崩潰的體驗,從中培養出「臨床經驗」、街頭智慧,你說你真的懂創業?我覺得那距離還很遙遠。
念過會計的人就知道,課本或考試,必然都給你一個大數字去做題目,有誰會拿10元、20元的數字作為課堂範例?
讀行銷,有哪個行銷篇章教你「如何在沒錢的情況下讓產品大賣」?不都是在研究Nike、Disney、Coca-Cola? 但創業的真實面貌就是如此,根本沒這麼多錢可以應用。
學財務,投資決策、融資決策、股利政策,都是大公司才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時間去做評估,差1%的IRR可能就是差幾千幾百萬,所以當然有評估的必要;然而,創業初期涉及的金額可能就是這麼幾萬、幾十萬,評估的摩擦成本、錯過時機而造成的損失,可能都高過潛在的獲利。
說管理,大學教育動不動就是戰略、策略、分析,但實務上的創業,哪來的時間跟資源給你分析,公司才一個人而已是要分析什麼?公司的資源少得可憐,願意跟你談的客戶屈指可數,幾乎不存在策略的選擇性,只能土法煉鋼、一步一腳印去完成某些目標。
你說,如果資源這麼少,本來就不該創業。如果是這樣,世界上有資格創業的,只有0.1%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二代才能創業?還是說至少爸媽要能掏出個一兩百萬給你當本錢,賠光也不會心痛的才可以創業?又或者是要像戴勝益說能跟朋友借到幾億元才可以創業?
我相信,目前我身邊的創業朋友們,都知道這樣的描述並不真實,因為多數情況下,他們很可能都是靠30萬、50萬就起家,在非常拮据,甚至在大熱天連冷氣都不敢整天吹的辦公環境下,咬牙苦撐活了下來。
沒有傘的孩子,才會在雨中奔跑
同樣的,真正的創業家精神,不就是在他人看似沒有機會、沒有資源、沒有條件的情況下,依然靠著努力與生存意志,讓自己在絕境中活下來,勇往直前?這樣的奮鬥精神,難道不該是我們值得拿來鼓勵孩子們具備的態度?還是說,只要你是弱勢、沒有富爸爸的孩子,就乖乖認命當個勞工就好?
當我們一方面批評現在的大學生不積極、沒有狼性,卻又一方面說不要盲目創業,這不是很矛盾的教育思維?如果我說,來擺路邊攤創業,大學教授一定說這沒什麼出息,但人家章魚小丸子創辦人張世仁,就是靠30萬創業,打拼17年之後拼出了10億的身價,那究竟是誰沒出息?
我必須說,創業真的沒有所謂準備好這種事,即使有,也絕對不是像教授所說的那種,你要懂這個、懂那個,要學會A學會B才能創業,說實話,如果這樣的邏輯能通,那現在上市櫃公司的老闆們,應該都是教授才對,而且要是「通才」教授,不能是某些專科的教授,但顯然事實不是如此。
其實,從自己的創業歷程出發,以及協助一些新創團隊的經驗來看,我們不該是提倡「別盲目創業」,而是應該盡可能地讓「創業的真實狀況」為大眾所知,讓許多想創業的大學生、年輕人能提早知道狀況,這才是更具有意義的作為。
鼓吹創業的同時,也能盡可能揭露創業的殘酷與灰暗面,讓年輕人有更全面的認知,我認為對這個社會絕對有幫助。
我曾說過,創業是最好的國民教育,至今依然沒有改變。
事實上,如果我們放大一點格局去想,就算真的「盲目創業」又如何?不就是失敗沒有好果子吃?富二代創業沒這問題,失敗了還可以回家,像我們這種普通人,如果失敗了不起回到原點,若年紀只有20歲出頭的年輕人,那更是有失敗的本錢與青春,那到底有什麼好損失?走這一遭失敗了又如何?
日本知名服裝品牌Uniqlo創辦人柳井正曾說過,所有的成功,都是從無數次的失敗累積而來,而他著名的「一勝九敗」創業哲學則說:
「創業不需要有什麼特別的資質。 我認為幾乎所有人都能創業,重要的是自己做做看。 不論失敗幾次都不氣餒地持續挑戰,在這樣的過程中, 就能培養出一位經營者。」
「重點在於嘗試,錯了也沒關係,錯九次, 就有九次經驗。」
這才是真正的創業精神,不怕失敗,而是懂得從失敗中記取教訓,並重新站起來,繼續努力,直到成功為止。
我個人失敗了三次,比起「九敗」還有六次額度,但我依然活得好好的,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而我只不過是個平凡的普通人,沒有顯赫學歷,沒有家財萬貫的背景,沒有出色的能力,但我依然執著在創業領域裡打拼,希望能建構屬於我的事業。
若台灣的年輕人都能學會面對失敗,接受失敗,並且重新站起,這個國家只會越來越強,而不會越來越弱,既然如此,何不讓創業成為他們最好的教育方式?
讓人際的挫折逼迫他們擁有成熟的人格,用商業的現實讓他們懂得謙卑與利他,讓激烈的市場競爭教他們認清自己的不足,並了解如何提高產品與服務價值,成為更堅實、更具競爭力的企業。
鼓勵創業,其實就是鼓勵進步,追求卓越。縱然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但若能在年輕時走過一遭,體驗創業帶來的震撼教育,我相信這對他們將有莫大的幫助,也終將逐步引領台灣成為創新創業的基地。
這樣的台灣,既美好也踏實啊。
作者簡介:
洪聖倫, 光明頂創育智庫執行長,會計與財務金融背景,喜歡投資和企業經營,著迷於巴菲特的投資與處世哲學。樂於交朋友、閱讀,有許多創意商業構想與行銷點子,目前專職於協助創業團隊尋求資金,並提供相關育成服務,也是一名小小天使投資人。
* 本文經作者本人同意刊登,原文於2015年出自作者個人臉書
延伸閱讀:
洪大倫:創業,掌握現金流才是關鍵所在
只花一年,從實習生做到CEO:選擇不一樣的路,就能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作者資訊
- 歡迎成為《行銷人》合作夥伴,若有任何文章授權、尋求報導及投稿的需求,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1-07職場生活2025徵信社薪水?工作內容與作息時間大揭密!
- 2024-12-24行銷推薦製作多語言問卷教學:善用多語系功能,讓你的問卷跨越國界!
- 2024-12-02數位轉型鳳梨葉翻轉時尚!優織隆勇奪2025台灣精品獎,領航全球永續新趨勢
- 2024-11-29健康專欄術後還是鼻塞? 小心尾端鼻中隔彎曲或空鼻症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