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新創公司,很多對跟錯都只是一個選擇,如果想要全壘打,重點不在你揮的有多準,而是在於能多快速做出商業假設跟驗證產品,然後看可以失敗多少次,再一直往前衝。」
任何的產品在推出市場之前,都必須做出許多假設,並逐漸縮短探索使用者與市場的過程,才能增加成功機率,對於新創公司來說,每一個選擇,更是牽一髮動全身。
創業被告反受矚目,危機變轉機!
人生第一次創業就被告,新創團隊MobiusBobs 共同創辦人沈容賡James笑說:「當時真的超挫!」James在大學期間,和另一位夥伴做了一個新聞類型APP,整合其他媒體資料,針對特定用戶推播內容,市場反應雖好,卻因為導致其他網路媒體公司流量變少遭到提告。意外的是,本來正苦惱不知如何推廣,被告後產品竟因此受到關注,最後遭到企業收購。「從那次之後,接下來的產品,我們會更認真去思考,怎樣讓一個好的產品能夠被更多人看見。」當然,絕對不是用這麼極端的方法,但行銷的重要,不言而喻。
第一次的創業可說有驚無險,但也沒阻斷James繼續踏上創業路的念頭,2014年8月,和另兩位創辦人Jimi和Yiting共同成立了 MobiusBobs。Mobius是數學中的莫比烏斯環,也是一個德國數學家的名字,代表無限智慧和延伸;Bob則是密碼學中的通用角色Alice and Bob,代表群眾,因此MobiusBobs意為「群眾累積出來的無限智慧」,如此哲學式的思考,也成功帶到創業的產品上。
圖一、MobiusBobs團隊
圖片來源:Yvonne H.拍攝
不玩又臭又長的直播,更能保留精華瞬間!
從第一支的APP 「Trigger-為社交而生的閱讀體驗」,就獲得Tech in Asia Conference、Product Hunt、B-Dash亞洲新創團隊比賽肯定,104年更獲得資訊月百大創新產品金質獎認可。而剛上架的影音平台「Waffles-你也是主播」,也正熱鬧舉行20位女主播的選拔比賽,徹底將群眾的力量,帶到社群平台上,發揮出無限創意。
圖二、透過美女主播票選,增加產品曝光度
圖片來源:Waffles網站
1月25日才剛上架的「Waffles—你也是主播」,是一款James戲稱「自言自語也很合法」的影音平台。影片播放格式與直播APP、YouTube、Facebook不同的點在於:
1.直向影片
2.可切換鏡頭
3.非直播,保留現場精華瞬間
圖三、Waffles影片為直向,提升觀賞影片的臨場感
圖片來源:Waffles網站
「用手機自拍的影片大都是直的,可是當放到YouTube上看起來就會很窄,放到Facebook又會被截掉。」認真研究過各大影音平台,Waffles獨創直向的播放格式,讓閱聽者與主播之間,親密度與臨場感大幅提升。
圖四、同樣是手機影片,YouTube格式比例視覺上較窄
至於內容方面,許多人喜歡用影片介紹景點和餐廳,有了切換前後鏡頭的功能,不但在使用上更順手,視覺也更流暢。之後Waffles打算再新增可附店家資訊或衛星導航的功能,讓主題資訊更豐富多元。
直播影音正夯,為何不考慮?James巧妙地比喻,「直播不限長度,就好像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的電影,連續三小時拍一個法國女人,十分鐘裡有八分鐘都是無聊的。」想想還真有道理,又臭又長的直播,除非你是金城武還是安潔莉娜裘莉,不會有人耐著性子看到完。如果沒哏,久了就造成沒人看也沒人錄的惡性循環。「沒有經過剪輯的影片是可惜的,所以我們比較像是好萊塢電影,保留住現場最精華的那一瞬間。」
根據流量賺收入,分潤機制成誘因
當上傳影片越來越大量後,如何在內容上做控管,是影音平台常需面臨的棘手問題。除了人員監看審查之外,Waffles更傾向透過鼓勵的方式,用分潤機制帶領使用者拍攝有趣的主題,並擴散出去。上傳影片後,追蹤人數、人氣越高的,就有機會收取版權使用費,只要你的帳號收入金額顯示超過100美金,便可直接兌現。由於用戶目前以25歲以下學生族群為大宗,未來,Waffles也考慮與學校合作,創造更多商機。
大學時的創業經驗累積,讓James更確認市場需求,從無名小站到痞客邦;從YouTube影片到Facebook、《17》的直播,文字的力量雖大,但不夠滿足短暫的視覺刺激,網路「影音化」,已經主宰各大社群媒介,為了滿足人們窺探、想紅的慾望,數位影音還有多大的商機,值得期待。
主圖來源:jillian nickell
作者資訊
- 無害嗜甜雙魚女,浮出水面跨界數位,從感性角度看冷硬科技,期許帶領讀者以有人味的角度看行銷。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16-11-29行銷策略「空姐忙什麼」在夯什麼?金鐘獎節目製作人分享影片爆紅的關鍵3要素!
- 2016-11-15行銷案例「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他放棄劍橋博士學位也要踏上創業路
- 2016-10-27行銷策略不到1年吸引300萬用戶?蝦皮拍賣的社群經營心法大公開!
- 2016-10-10數位轉型自己的觀光自己救!台灣該如何開創「跨境旅遊」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