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奕酉
▌本文取自劉奕酉Medium,由作者同意授權刊登。
近日受邀回到母校所上演講,主題是「從受雇者到自雇者:統計人如何發揮自身的優勢?」希望我向學弟妹分享個人的職涯規劃,身為一位統計人,應該如何在職場上發揮自己的優勢?有哪些選擇?為何選擇從職場離開,成為一位自雇者的心境轉換與角色轉換上有什麼困難與建議?坦白說,我還在成為自雇者的路上摸索著,也談不上成功;但希望透過我個人的經驗分享,讓更多想成為自雇者的朋友們,多個選項和方向可以參考。
本篇目錄
自雇者與自由工作者的不同
什麼是自雇者?簡單來說,就是不屬於任何組織的工作者。根據勞動部的定義,是指「自己經營或合夥經營事業而未雇有他人之就業者。」換句話說,就是「一人事業」。
自由工作者呢?在以前「自由業」就是沒正職工作的意思,但到了現在,自由工作者的定義已經相當廣泛,可以是「兼職自由工作者」,在擁有固定工作之餘,同時從事兼職帶來另一份收入,比如說寫專欄、接案子或是當一名 Uber 司機;也可以是「多重兼職自由工作者」,也就是在有固定工作之外,還有多種可以創造收入的兼職工作;最後一種,就是「全職自由工作者」也就是所謂的「自雇者」,完全靠自己決定收入來源的選項,自己做自己的老闆。
自雇者是自由工作者的其中一種型態,不全然對等。在現今就業環境中,單靠一份工作收入,可能無法滿足生活上的開銷,所以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創造另外一個或多個收入來源,但未必需要放棄原有的工作,在穩定之餘仍然可以選擇財富自由的可能性;這也相對影響到我們對於職場角色的定位與心態:我不再只隸屬於某一家企業。當兼職收入開始接近甚至超過正職收入,而且趨於穩定時,有些人就會開始思考:「我是否應該成為一位全職自由工作者?」但是,真有那麼簡單嗎?
自由工作者真的自由嗎?
許多人嚮往成為自由工作者或是自雇者,是因為那一份「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自己安排工作的時間、可以不用看人臉色、可以……,舉凡職場上不順心的事,彷彿成為了自由工作者都可以解決了。但是,也有人擔心收入不穩定、能持續多久、社交範圍小、心裡承受的壓力可能難以想像,還有……離開了職場,還回得去嗎?
是不是不用待在辦公室,不用按時上下班就是自由?其實很多企業的高階人士也可以做到,但真相是工作與生活從此就分不開了。是不是不必遵守企業中的繁文縟節和規定就是自由,可以挑工作、挑客戶就是自由?其實當你沒名氣時,即便是自雇者,也是只有被人挑的份,而在企業中你的信用( Credit )與實力夠時,凡事都有得商量。
是不是我有超強的專業實力,就可以成為自由工作者或是自雇者呢?也不完全是,當作偶一為之的兼差還可以,但能否有穩定的單可接才是關鍵。其次,合約的簽署、行政的流程、糾紛的處理到財務的管理等,在兼職時可能都不會碰到,但是當你成為自雇者時,這些事情你可能全得自己來,專業不足可能會讓你吃很多虧,也會占用你大部分的時間,能夠從事自己想做的事的時間,可能不如你想像的多;如果交由專業人士處理,那又是另外一筆開銷了,能否找到值得信賴的合作對象,又是一個問題。
總之,自雇者可以視為一人創業,你得將自己當作一間公司來經營,不若你想像的這麼單純;這也是為什麼多數人仍是選擇從事兼職的自由工作者,即使收入已經超過正職,仍不願放棄正職工作?因為面對風險的心態不同,一個是多出來的收入,即使沒了我還有一分正職收入;一個是做完這一單,下一單可能還不知道在哪裡?萬一沒做好,可能這個月就沒有收入,那樣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可能多數人是不願意承擔的。
自雇者,其實是一個人的創業
自雇者的特色,就是你得一個人走完專業能力出售的完整生命週期,從專業能力的包裝、定價、行銷、銷售、提升、合約、通路、財務等,都必須自己一個人完成,即便是交由專業人士來協同合作,也得確保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自雇者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而這個選擇的背後,是能力的自由。
當你擁有這些能力,其實你就具備敏捷人才的條件,不管是受雇者或是自雇者,你都能享受到所謂的自由。所以有人說:「在你成為優秀的自雇者之前,請先成為優秀的受雇者。」自雇者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能力狀態,一種有能力將專業變現的狀態。
自由工作者的市場趨勢
自由工作者在整個就業市場中,究竟佔據了多少比例呢?我上網查閱了許多資料,其實說法不一,更沒有一個客觀的數據可以佐證。而其中麥肯錫在前年對零工經濟所做的一份調查報告,是我認為在時間上比較可以做為參考的一個來源,同時對於自由工作者的定義也比較全面,包括兼職與全職自由工作者。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歐美各國的自由工作者佔就業市場的比例,約為 25%~30%,其中美國的自由工作者人口,比歐洲個國家加起來的還多,這與各國總就業人口有關,也和國情文化有關。那麼亞洲地區又是什麼樣的比例呢?
根據統計,在台灣有 87% 的上班族「希望」投入零工模式,為自己爭取另一份收入,而有 18.1% 的人已經投入其中。在日本,自由工作者又稱之為「飛特族( Freeters )」,約佔總就業人口6%左右,有趣的是原本多為三十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因為日本景氣不佳、看不到未來而不願就業,所以從事超商打工或是人力派遣等臨時性工作,但近年來終身雇用的神話也逐漸打破,企業為了節省人事開支,紛紛開始解雇四、五十歲以上的員工,也使得這個年齡層的自由工作者比例逐漸提高。這樣的現象,在台灣也逐漸看到,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自由工作者也會走向日本的發展模式,呈現兩極化的年齡分佈。
三個反思,聚焦在有價值的事上
此外,對於身為自雇者也有三個反思,期許在新的一年可以更好。
反思一: 別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搞清楚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是為了成長?行銷?還是銷售?當然,也可以是三者兼具。運用黃金圈法則來思考行動的策略規劃,也就是目標( Why )、方法( How )、成果( What )。了基本假設,還需要驗證目標的「合理性」、方法的「可行性」與成果的「價值性」,才能降低期望與現實之間的不確定性。問題來自於期望與現實的落差,沒有目標的設定,自然也就不存在問題,也無從改善。
反思二:追求價值、而非價格,提升市場對你的估值。
市場對你的估值,來自於你能創造多少價值?以及對於市場有多少影響力?價值來自於你的專業性、競爭性與稀缺性,如果你和其他人一樣,就會被放在同一個天平上用同一個「原點」衡量。想要突破困境,就要先打破原點,創造出新的估價方式。創造信用、累積信用、測試信用,然後授權信用;至此,影響力形成,然後改變這個市場或世界。
反思三:一個人走得快,在於有本事;一群人走得遠,在於有共識。
沒有人有責任與義務等你或幫你,成為一位自雇者,必須先要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得有獨自包辦所有事情的自覺與本事;效率不佳、成效不彰,可以透過外包改善,但如果缺乏獨自完成的能力,就會成為接下來發展的瓶頸,別說走得快了,連走不走得下去都是問題。
別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揚長避短是基本守則;追求斜槓是個迷思、也是個噱頭,不是自雇者該追求的。在我看來,自雇者只需要兩項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價值變現的能力,所有的知識、技能與資源,都該轉化為這兩項能力。
組織戰與打群架不同,有志同道合的夥伴自然令人嚮往,但可遇不可求;沒有共識的一群人,因利而聚、也會因利而散,就像打群架一樣,看似陣容浩大,一遇到強敵就一哄而散。在沒有遇到價值觀相似、戰鬥力相近的夥伴前,一個人獨行也無妨,好好欣賞路途上的風景也是不錯的;只要走在相同的道路上,總有一天會相遇的。
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年薪千萬的業務員是如何做到的?3原則,從「主宰每一天」開始
你是個「專一」的人嗎?透過測試分析你的專注程度
為何完美主義讓人越來越廢? 「在不完美中前進」才是成功的開始
作者資訊
- 以媒體寫作為終生志業的人,渴望成為雙刀流寫手,左手寫創意文案,右手寫商業文章,仍持續累積媒體寫作經驗,期盼以動人有感的文字為企業品牌創作數位內容。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19-08-30職場生活MIT 內衣如何擄獲女人心?穿著《湘滋緹》的女人-專訪執行長曹茗茹
- 2019-08-27產業專欄6 個月從吊車尾變第一名?宏林跨媒體 4 大數位行銷策略,讓老牌駕訓班變「駕駛大聯盟」
- 2019-08-20行銷案例這樣你還認得出這些品牌嗎? 知名LOGO大洗牌,來看看你講得出幾個吧
- 2019-08-16行銷案例你還敢抽嗎?美國 FDA 推恐嚇行銷,要求香煙公司加印 13 張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