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數位科技、數位創新發展,持續飛快提升,推出的新零售概念已經加入「無人商店」應用,在逐步克服選購、支付等的人臉識別感應技術,也許會再次掀起大陸甚至國際間的互聯網戰爭!究竟無人商店概念、技術如何應用,且看筆者分析!
本文作者為林翰霆,RefLink Digital Marketing Group 創辦人
前陣子寫的文章:〈新零售崛起!但,台灣真的需要「新零售」嗎?〉,被哈佛商業評論的朋友要求刊登,後來被編輯追殺要寫第二篇,一直拖著,這幾天終於在兒子的尿布中完成,感謝編輯朋友們還是不放棄我。
上篇文章我們說明瞭實體零售的進化階段。這篇來解析大陸的「新零售」的新型態:「無人商店」
(一)「無人便利店」=「新零售」?
今年淘寶造物節中「淘咖啡」橫空出世,之後的Amazon Go的無人便利店震驚海內外,認為未來趨勢已經到來,未來重複性工作將被取代,呼應之前馬雲提到的「新零售」,許多人認為「新零售」的終極型態就是一切在實體門店的流程中,一切採取自動化、取代人力。但是否真的是如此?
我們先來對「無人技術」進行科學普及一下。
要瞭解阿里無人技術核心理念,先知道是誰在幕後推動,這位大咖就是阿里iDST人工智慧團隊的副院長以及首席科學家:任小楓。(圖一左)
這個人是誰?就是第一批創建Amazon Go的專案科學家,後來被阿里高薪挖過去,主導阿里無人商店的實現。
iDST是阿里巴巴最頂尖的研究團隊,分佈在北京、美國、杭州,領域包含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大數據挖掘、語意分析、多媒體識別等。任小楓擅長的領域就是「圖像分類」、「物體識別」、「跟蹤」、「檢測」等。這幾個核心技術,就是構成「無人商店」的拼圖。
堆砌這樣多黑科技的名詞,是否感覺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日子不會太遙遠?先請大家不用擔心,因為我們來看一下這次「淘咖啡」的核心技術:「人臉識別」&「RFID」
要知道這些技術如何應用在無人商店,先看一下圖三
來源:易觀智庫
無人零售店的消費流程,前端就分成這四個部分:
(1) 入店
(2) 選購
(3) 支付
(4) 出店
而需要解決的是:
(1) 「人」的識別:目前技術是進店以及離開的時候,與支付寶進行綁定
(2) 「商品」的識別:核心技術是採用RFID
(3) 「動作」的識別:拿起/放下(目前最重要的識別的部份)
識別技術在「入店」的環節的應用,問題不是太大,但真正的硬仗是「選購」以及「結算支付」這兩個流程。
核心原因還是「RFID」(無線射頻技術)具有天然的技術瓶頸,這技術已經發展幾十年了,多應用在工業用品以及物流行業。
原理是利用電磁波來進行標籤(tag)(圖四)感應,既然是電磁波就會被干擾,干擾因素包含溫度、空氣、水等。
因此最大的缺陷是「RFID」會自我干擾的特性,也就是說你結帳的時候,只有一個商品(標籤),問題不大。但若你同時購買二十幾個商品,這時就需要加大感應器的數量以及規格,才能確保每個商品標籤們能被正確的感應。
當然這幾十年的發展,RFID的技術已經大幅增長,標籤的單價成本已經大幅降低(行情價格在2.5元台幣左右),感應的範圍已經大幅加大,但對於低毛利、注重現金流的零售業來說,還是不小的負擔,且這還不包含商品的損壞率以及因應不同促銷,需要更換標籤的成本。這也是為何目前RFID在零售業無法普及的原因。
所以在「選購」以及「結算支付」這兩個流程中,很難不避免遇到以下的幾個問題:
(1) 若消費者拿起來看一看,卻沒有放回一樣的位置,如何識別?
(2) 如何處理顧客拿過期商品掉包的情形?
(3) 如何在商品結帳的時候,正確的識別商品組合?
所以沒有解決以上這些問題以前,要大規模的商業化,還是有不少的路要走。且不要忘記,中國各式各樣的消費者都有。反之,若「無人商店」的技術可以全程貫通了零售流程,可以有以下效應:
(1) 更能個性化的推送產品到消費者面前
(2) 品牌商能更精準的預測銷售
(3) 生產商能更針對市場需求開發產品
因為可以採集到了更多的用戶行為數據,可以與許多交易數據進行匹配。
對阿里而言,所謂「新零售」,簡而言之,事實上就是建立在大資料基礎上的商品銷售。事實上,相比起傳統的實體通路,電商平臺入局的「新零售」,已經具備了「商品的大資料」。
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假設真的開設大量實體通路,他們還將擁有「使用者行為的大資料」,類似使用者目光的移動和停留,消費者移動的路線等等,都將會成為零售過程中「人物匹配」的重要依據。
按照我第一篇文章的結論:
所以「無人商店」只是新零售型態的一個種類。未來購物機器人、自動販賣機以及智慧商品櫃等,也會是「新零售」型態中的一種。(圖五)
(二)無人技術以及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是否會逐漸取代人力?
一個零售商場的人力組成會包含
(1) 收銀
(2) 盤貨(理貨)
(3) 採購
(4) 店長
目前的無人商店,其實只是取代了「收銀」的這個工作,但其實作個零售業就知道,「收銀」佔據整個商店的工作充其量只是 10%,國外已經有不少企業,已經採用自助收銀,所以看到這類型的文章出現時,大家不用覺得惶恐。
在數位轉型商業社會程度越深的情況下,未來藍領的工作需求只會越來越大,低階白領的工作才有可能逐步被取代,至於原因為何,有機會可以跟大家慢慢分析。
(三)阿里為何要推出「無人商店」?後面的目的為何 ?
馬雲爺爺今年其實不只是喊了「新零售」這個口號,還說出了「新能源」、「新技術」、「新製造」、「新金融」,再搭配上「新零售」,就成為了阿里預測未來社會的五大變革。
第一段有提到「新零售」可以替阿里帶來整體供應鏈效率的提升,但馬雲已經如此有錢了,為何不能好好喘口氣享福呢?
這不得不提到,阿里最大的競爭對手:「騰訊」
互聯網世界中的生存法則是:任何事物當強大到極致,必將開始吞食其他原本看起來毫不相關的事物
例如現在康師傅的泡麵,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泡麵,而是外送服務。
阿里的王牌是「支付」、「交易」和「銷售」。騰訊的底線則是「社交關係鏈」。
微信目前 9 億多註冊用戶的強大,已經對支付寶帶來極為現實的威脅。
阿里曾想在“社交關係鏈”上傾其全力擊退對手(推出「來往」、「微淘」等),但無奈互聯網世界上往往存在另一個法則:假如你的對手已經足夠強大,你試圖要做一個跟對手幾乎雷同的業務來擊敗對手,幾乎不可能。
所以我們可以再換一個說法:互聯網世界中打敗你的人往往原本跟你無關。
恰如,曾經在微信剛剛興起時,也沒有人會意料到竟然會是它威脅到了支付寶。
這個意義上說,阿里想要擊退微信的威脅,也許戰場也不在「社交」。
那麼,戰場到底在哪裡?
我們假設阿里真的可以擁有數以十萬計的必須刷支付寶才能進入的實體無人零售店,且我們的日常生活、購物等都已經高度依賴于這些無人門店,這毋庸置疑將會讓支付寶重新佔據到我們生活中的至高權重點。
這樣看,「無人商店」這一場戰爭,可能是數年來,支付寶在和微信的競爭之間,第一次佔據了先手。
但,可以預計,騰訊和微信,都不會對此袖手旁觀,畢竟,騰訊的背後,還有京東這個足以讓阿里無法掉以輕心的對手。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場戰爭的新階段。
主圖來源:Everypixel
原文出自於林翰霆-Rex粉絲專頁及【台灣品牌跨境加速器】,感謝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林翰霆(Rex),擔任互聯網電商智庫CEO(RefLink數字營銷集團創辦人),並任職台灣品牌跨境加速器CEO及多家知名品牌網絡電商顧問(客戶包含兩岸:特力HOLA集團、捷安特、85度C、台灣農委會TGA、歐司朗等)
作者資訊
- 好奇心旺盛傳媒女孩,迎向趨勢追求跨界刺激,正透過文字展開新旅程,努力探索數位奧秘!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18-03-28行銷策略自媒體經營從零開始也不怕!新手站長分享三招打造高品牌聲量
- 2018-03-19行銷案例宏林跨媒體號召數位生力軍加入,立志為台灣生出獨角獸!
- 2018-03-13行銷策略集客式內容行銷是什麼?中小企業主應該怎麼做?
- 2018-03-13行銷策略素人也能打造明星線上課程?Udemy成功線上開課的6大撇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