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求生:從四個面向看中小企業如何綜觀局勢,開創新商機

文/《行銷人》創辦人- 劉治宏

面對新冠肺炎的威脅,全球市場體系備受挑戰,封城封關等緊急事態頻傳,不只傳統的實體交易模式受限,防疫期間所需的物資物料等供需管道也因應而變。
線上平台與配送物流成為疫情期間逆勢成長的項目,中小企業莫不為此加速數位轉型,尤其以「行銷端」的轉型更為急迫,畢竟採購需求並不會因為疫情而消逝,它仍舊是存在於消費者或企業採購的需求裡。

簡言之,就是生活還是得過,該買該做的還是得在最低限度裡照常運作。

筆者長期以來從事數位行銷的策略擬定與實操,理解現階段有許多中小企業應籠罩在經濟不景氣的愁雲慘霧中。
因此希望能用數月來我觀察到的幾個現象,提供給企業主們參考思索,希望一起讓危機成為轉機,轉機變成商機。

面對疫情,中小企業主不應慌張,綜觀趨勢,仍有生路可走。/圖:Unsplash

即便經濟景氣受到重擊
仍有享受到「疫情紅利」的產業

這波首先受惠的產業,是具有防疫「剛性需求」的產業。
以實體物件類型來看,防護類的商品譬如:口罩、額溫槍、酒精、乾洗手、抗菌洗劑噴劑…等,都是民眾在第一時間搶購一空的產品,如果你的產業有辦法提供個人衛生防護需求,都能夠思考如何轉化獲利。

再者,是技術研發門檻更高的生技產品,這一類的產品範圍較廣,類型也較多,以專業醫療或科技來講,醫護原料、藥品、醫療器材…等,都是屬於此類。
舉例來講,UVC LED燈具中的UVC光源,可以應用在不同場景中,無論是空氣殺菌淨化、水殺菌、表面消毒及醫學光療,都能使用來消毒滅菌。
除了硬體設備外,生技產品中可供保健的食用品,若有增進身體免疫力的或增進健康的功能,行銷推廣應加大力度,因應民眾在疫情中的需求。

「健康」即是這次疫情為民眾帶來的消費關鍵字之一,因此建議企業應該將自家的產品或服務放到大健康產業鏈去思考,評估是否能從中找到新的分眾市場。在通路拓展上,可見民眾減少到醫院就醫次數,增加到藥局購買口罩的時間,因此若企業產品屬性適合放在藥局或藥妝店的,也可以思考是否拓點或設櫃。

竟然這樣都能賣
面對疫情還能起死回生的商品

有些企業可能會想,自有的產品或服務壓根擠不進大健康產業鏈中,疫情紅利是不是只能看得到卻吃不到?這邊提供3個連帶受惠、銷售爆量的案例,供你再次激盪自己的產業定位:
(延伸閱讀:不怕武漢肺炎,銷量照樣衝十倍!「疫」外爆紅的三個產品

1. 民生物資=衛生紙=免治馬桶

因擔心封城造成物資短缺,在疫情發生期間,不只台灣,世界各國接連發生搶購衛生紙的情況,然而買衛生紙真的是唯一解嗎?顯然美國有些人不這麼想,他們認為既然衛生紙是消耗品,總會有用完的一天,那不如換個免治馬桶,一勞永逸!於是美國的免治馬桶產品銷售業績,在短短幾週內成長了3倍。

2. 消毒滅菌=酒精=明星花露水

年紀跟我一樣「資深」的讀者應該閉著眼睛也能想起古早阿嬤最愛用的那款香水-明星花露水,這瓶帶有時代眼淚的香水不僅有香氛功能,同時也因含有含有71%酒精成分,在這波疫情中重新被注意到,進而成為熱銷的防疫商品。該商品曾於去年3月爆出停產危機,在年初恢復產線,竟意外搭上這波抗疫潮,據知訂單供不應求,銷售量是往年同期的2倍。

3. 減少接觸=交通=單車

過去幾年,科技與個人載具的進步,讓「共享」這件事成為日常,尤其以大陸的共享單車最為火紅,供應廠商百家爭鳴,不過也因為在生活型態與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共享單車逐漸泡沫化,產生供多於求的現象。但在這波疫情中,相較於大眾交通工具的密閉、人潮接觸造成的感染高風險,單車的通風與獨立使用特性受到民眾青睞,成為民眾安全移動的選項。這個現象使得原本岌岌可危的共享單車有復甦跡象。

疫情讓民生用品被搶光,替代商品「疫」外大賣。/圖:Unsplash

疫情強化需求
宅經濟、數位行銷=不可逆的大趨勢

由於台灣的地理面積限制,城市的商業發展密度極大,到處都有小吃攤販與便利商店、超市等,飲食消費需求在短短的距離裡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所以雖然有電商跟外送平台提供服務,發展普及的速度卻不及美國或中國。但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可明顯看到這些服務的增長:

1. 減少出門與接觸-外送餐飲、日用品

此次病毒的高傳染性讓民眾人人自危,因此不僅降低外出消費、餐飲活動,更由外送服務取代。自去年起,送餐平台即在台灣開始風行,Uber Eats、foodpanda的業務量都成長了3倍以上,現在更有零售業者家樂福、愛買等,看準這項商機,讓外送不只能送餐,也能幫忙代買日常用品。在疫情的推波助瀾之下,我推估外送市場的規模將有爆炸性的成長,企業不妨思考是否可以利用這樣的渠道。

2. 線下到線上-電商平台、物流

消費不會因為因為疫情而減少,只會從實體轉到虛擬,各大電商平台的業績跟物流數月來都翻倍成長,並且擴大增員,可見生意有多好!目前除了面對抗疫的民生需求,諸如:泡麵、米、奶粉、礦泉水等生活日用品,保健類食品、清潔用品的業績也相當可觀。另外在遊戲類商品也有短缺現象,可見「宅經濟」帶動的產業其實不限於民生物資。

3.保持社交距離-遠端辦公、線上會議

疫情持續升溫的窘況,讓各國往來受限,同時也改變了現有的工作模式,許多企業被逼著要採用遠端辦公以及線上會議的方式,來因應減少與客戶、同事間的接觸。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今年美國已有近 1 億人是遠端工作者,並且有大約4成的企業由遠端工作者組成,可見遠距協作的模式將勢不可擋。有感於遠端工作的趨勢,我帶領的團隊也已經開始實行一週一天遠距的模式,效果如何?之後再分享經驗給各位。

因應疫情,許多企業啟動遠端辦公模式。/圖:Unsplash

想撿疫情紅利?
企業應該這樣做數位佈局

1. 線上化-擴大網路佈局

民眾在這波疫情中將會加速習慣線上消費,因此還沒將產品上網的企業要趕快動起來,讓網路也能看得到、買得到你家的商品。
已經有在做網路市場的,必須要擴大你的通路佈局以及網路聲量,讓電商、網購的營收占比能夠提高至少一倍以上。除了快速衝業績,網站的內容經營導流量也相當重要。

這邊舉幾個例子提供參考:餐飲業者可以製作料理教學影片、食譜;旅遊業者可以趁機整理相簿撰寫特色景點導覽文章,持續創作內容在網站、社群平台發布,吸引精準流量來蓄積能量,用優質的內容與關鍵字搶攻搜尋引擎排名。

2. 送到家-運用渠道與工具

實體受到客戶不上門的衝擊,則要思考怎麼把產品跟服務送到家。你可以選擇跟外送平台、物流業者合作、或者自己送貨到府。
若是還有教學、顧問、諮詢服務的行業型態,建議可以發展線上課程,多運用遠距視訊工具提供服務,讓你的生意不會被隔離!

3. 順風車-探索宅經濟需求

實施自發性的居家隔離的人數眾多,展現『宅經濟』前所未有盛況,因此企業要想辦法搭上這班列車,思考如何讓被迫宅在家的人可以宅得很甘願、不無聊,甚至很有趣。我相信這樣的產品或服務,會持續被觸發產生。舉例來說,因為不外出用餐,在家自己煮的頻率變高了,如何煮得方便又美味的需求相對出現,因此「即食料理」這樣的商品在各大電商平台就很熱賣。

4. 轉個彎-發現新的市場

科技發展與生活需求瞬息萬變,產業不會再像以往一樣停留在同一個領域,你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對手加入戰局,同時企業也有更多機會跳脫原本的框架,所以換位思考與因應市場的速度必須跟上。

以下再分享2個案例給大家參考:

  • 眾所皆知,彰化的襪業很出名,不過這次疫情就有廠商把原本用來生產襪子的產線改為生產「口罩套」,讓原本只產襪子的織襪機開始一分鐘織出一個口罩套,據信其中有織襪廠訂單已經逼近50萬個!
  • 另外跟上消毒的趨勢,台灣有家廠商生產的「手部自動消毒器」訂單接到手軟,但你知道開發的廠商原本是做什麼的嗎?他們的本業是研發汽車電子產品-車用導航、免持聽筒,但早在幾年前嗅到商機,開始投入消毒器的產品研發製造,沒想到跟上這波疫情就爆單了…

以上提出四個面向的觀點建議,衷心希望台灣中小企業能在這波經濟危機中,能夠透過觀察現狀、擬定數位行銷策略,運用合適的平台渠道,讓產品服務能夠跟著時機『數位轉型』,翻倍獲利。

作者簡介:
劉治宏(哇系阿宏),為《行銷人》創辦人、國際數位行銷協會執行長、宏林跨媒體總經理,MIT的網路行銷實戰家。
透過課程內訓、顧問輔導、客製專案、代操執行、品牌創投,從網路市調、競爭分析、策略定位、分眾利基、商模優化,為企業打造No.1數位行銷藍圖。
10年目標:打造100個台灣No.1、10個世界No.1、生1隻獨角獸,讓台灣『數位起飛,無限放大!』

首圖來源:Photo by Adam Nieścioruk on Unsplash

更多行銷人報導
連Google都敵不過武漢肺炎,出現20年來首次廣告營收負成長
武漢肺炎衝擊經濟,企業主該如何備戰才能存活?

作者資訊

劉治宏
劉治宏
數位媒體《行銷人》創辦人、國際數位行銷協會執行長、宏林跨媒體總經理,專攻數位行銷領域,擅長協助中小企業老闆研擬數位策略,制訂整合行銷藍圖及獲利模式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