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御姊愛提供,並授權《行銷人》網站編輯、轉載。
黎智英旗下的蘋果、壹週刊近日大動作推出「訂閱制」,據說效法的是美國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話說至此,想必除了黎老闆沒笑,其他人都笑了。
笑什麼呢?笑的是爸媽總是看不清楚自己的孩子,蘋果日報、壹週刊曾是台灣最龍頭的媒體沒錯,但這不代表「蘋果日報=紐約時報」。果不其然, 4/10 下午先試個水溫,所有蘋果新聞網的文章都上了鎖,網友必須先註冊成為會員,才可以看到全文,而且留個伏筆,目前免費(日後收費訂閱)。
當然,因為網路媒體使用行為改變,官網已很少自帶流量,主要都靠粉絲團導流,蘋果新聞網粉絲團從 4/10 至我寫文章的 4/13 日,粉絲已狂掉數萬,網友紛紛不滿退讚,「八卦報自以為紐約時報,還想收費?」、「註冊會員擺明為收費鋪路」、「以為只有你們家看得到這些亂七八糟的新聞嗎?」
我是個對付費訂閱網媒接受度很高的人,光是報紙雜誌數位版,我便付費訂閱紐約時報、 WSJ 、 HBR 、經濟學人、 Financial Times 中文版、天下雜誌…有時內容太多看不完,也捨不得退訂,一來覺得自己哪天有時間的時候可以立刻看,另一方面覺得要支持一些做優質內容的媒體。
然而在我看來,黎智英這次的訂閱制是有極大可能要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五大誤區:
本篇目錄
誤區 1 : 錯誤自我品牌認知
在試圖推出訂閱制之前,蘋果日報大費周章作了許多「紐約時報築收費牆成功轉型」的新聞,試圖幫大眾打個預防針,想表達「付費訂閱新聞是個天經地義的趨勢」,但問題是,蘋果日報的品牌形象真的等於紐約時報嗎?
會讓黎智英如此樂觀的原因,恐怕是因為蘋果日報在台灣有極佳的群眾基礎,三百多萬的粉絲數、相對高的新聞轉發、引用數都讓他信心滿滿,認為龍頭媒體在訂閱上必然有優勢。
然而當我們隨意點開蘋果日報與紐約時報的網站首頁,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出兩個媒體之間的差異:
【蘋果日報前三則】
1. 騙女矇眼性愛成功 男遭痛毆求償敗訴
2. 謝惠仁帶頭接駕 兩千人列隊迎大甲媽
3. 廝守鞏俐經紀人 35 年 畢安生死後家屬討遺產【紐約時報前三則】
1. (商業與全球暖化議題深度報導)How Big Business Is Hedging Against the Apocalypse
2.(白宮與移民相關新聞)White House Considered Releasing Migrants in ‘Sanctuary Cities’
3.(維基解密創辦人深度報導)Assange: A Self-Proclaimed Foe of Secrecy Who Inspires Both Admiration and Fury
所以,當你假設「全球的用戶願意訂閱紐約時報,便等於台灣用戶會願意訂閱蘋果新聞網」,是不是根本上就錯誤認知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與品牌價值?
我必須強調,儘管蘋果日報並不能稱得上是什麼太知性質感的媒體,但蘋果的記者群表現並不差,相較於台灣許多平面媒體、電子媒體的懶散、抄報,蘋果確實還有領頭的作用,時常挖出許多別人不知道的事件。
但,倘若這些事件,多半都是八卦爆料,或把各種人性本惡的罪行描摹得一清二楚,興奮劑般的內容作用在讀者心裡,確實可能會一時激發讀者的興趣,但人們未必會想把錢投資在這些內容上。
誤區 2 : 錯誤判斷原讀者媒介消費習慣
關於第一點媒體的品牌定位,也會影響到讀者的樣貌。試問,整天浸泡在女藝人劈腿、兒子又殺媽媽事件、山區又出現紅衣小女孩,甚至寧可付費也要看八卦的讀者網友,會跟付費閱讀天下雜誌、紐約時報,或是華爾街日報,他們的讀者輪廓一樣嗎?當然不同。
當你的媒體內容提供的,多半是一些街坊巷尾的八卦瑣事,自然而然就培養出一群喜歡看那種新聞的民眾,從「人數」上看來,這些讀者可能是多的,但相對來說,這些人的收入水平也可能是金字塔中下方較寬的那群,人數多是多,但經濟能力通常沒那麼有餘裕。
經濟能力好的人並不是完全不看八卦,而是本來就不會(也沒空)耗在瑣碎的新聞裡那麼久時間,更遑論還特別花錢去吸收八卦。(如果有人真的花那麼多時間在這類新聞裡,實在也難以把自己變得更優秀)
人氣從來就不等於購買力。許多網路名人動輒數十萬粉絲,平均每則貼文按讚互動數上千,結果等到推出訂閱、團購、業配時,銷量奇差無比。
原因就在於,群眾對於無論是組織品牌形象或個人品牌形象,都已經存有「特定的感知」。不是人氣高買氣就會高,但如果形象能符合民眾感知,買氣才可能有所表現。
蘋果儘管粉絲數極大,但娛樂八卦草根形象已根深蒂固,社經條件中高層的人不想掏錢,沒什麼經濟條件的掏不出錢,寧可看其他媒體,反正台灣新聞看來看去不都一個樣?
誤區 3 : 忽略台灣媒體環境與同業習性
真正必然會花錢購買蘋果新聞的,恐怕是各平面、網路、電子媒體同業,他們不是想支持蘋果,而是付一點點錢就可以讓自己跟隨蘋果記者跑出來的獨家,何樂而不為?
特別是在蘋果記者更加努力跑獨家衝訂閱時,其他媒體更有各趁之機,因為此時蘋果的新聞火力更強,能看到的民眾卻更少,其他媒體順手抄走當成自己的表現,這是無庸置疑,業界本來就在持續發生的事。
在歐美,抄襲是一種丟臉傷害自尊的事,儘管彼此也是互相參考,但總是還想著要跟別人有所不同,但在台灣,媒體同業抄襲簡直是這個行業的內規,你不抄,主管還會罵你「人家那報紙都在那邊了,你連抄都不會嗎?」
對於蘋果來說,簡直賠了夫人又折兵。對蘋果記者來說,跑新聞更加艱辛,獨家壓力只有更大沒有最大;對同業來說,不痛不癢,便宜訂閱就能抄到好東西,況且花了一點錢,連對蘋果都更不覺得不好意思了;
訂閱民眾則像冤大頭,花了錢結果五分鐘之後就在其他媒體上看到一模一樣的內容。
誤區 4 : 強項明明是流量卻自砍影響力,浪費優勢
民眾的媒體使用行為改變,在網路媒體時間更多,但卻趨於分眾化。大型的組織更難以生存,一方面人事、硬體、管銷費用特別高,另一方面大組織的主管多半都特別「資深」,層層管理造成反應速度更慢,年輕的網路原生世代碰不到重要的管理決策,台灣的企業文化普遍也不鼓勵大破大立的創新,老闆對於網路時代的商業模式,想像力十分受限。
蘋果的強項是流量,如今不註冊便連一篇文章都看不到,無異是一種自砍影響力的自殺式行為。運用流量優勢賺取利潤有幾種方式:
創造新的利潤空間:網路原生世代讀者對於「組織」是沒有感情的,他們追隨的是「人設鮮明的 KOL 」,廣告主也是,主要在尋找人設跟自己產品能互相配搭的 KOL 。既然如此,蘋果該做的不是選拔新偶像,而是該陸續推出各種人設鮮明的人物,運用己身媒體流量來達成拉抬效果。
運用流量優勢談來有質感的合作夥伴衝訂閱:蘋果有的是流量,缺的是讓人想付費訂閱的品牌形象,此時便應該學習端傳媒拉來 WSJ 中文版當合作夥伴,例如與某些形象好,又想擴展中文市場的外媒中文版策略結盟,形成 1+1>2 的效果。
數位業務不要再對廣告主用「一大包」購買的方案:過往網路媒體的業務習慣是買 Banner 送新聞、或是入門磚就是一包 20–50 萬的方案,但如今數位廣告市場被 KOL 侵蝕得毫無招架能力,而且成效還未必有幾個 KOL 加起來好。
建議未來入門門檻放低,不是只有一線品牌可以負擔得了,畢竟普通 KOL 三、五萬就能搞出不錯的流量,數位媒體也別好高騖遠,五萬、十萬慢慢撿,總好過錯過一堆 Campaign 。
強大的粉絲團不要只用來導流,也該用來賺錢:眾所周知,現行官方網站(某些購物網站除外)很難在無社群媒體幫助之下產生原生流量。我過往在業界擔任某知名企業品牌行銷負責人職務時,曾說服當時的蘋果日報網站業務部副總,開創臉書貼文下方的新型態置入文字。
當年起因是一場危機,因為我們最強的競爭對手以原價 120% 的高額標下了金馬獎電視節目贊助版位,失去了這個版位,形同讓我方的產品(某個 VOD 網站)失去最重要的能見度。
在危急之時,我左思右想,「如果最重要的 KPI 不只是能見度,而是導流呢?」
當時(六、七年前)我發現,越來越多人是用新聞網站粉絲團追蹤金馬獎頒獎典禮的重要新聞,反而電視的轉播對於導流是沒什麼幫助的,於是我便主動找蘋果日報談,請他們嘗試一次看看,當時的業務副總說服了掌管數位內容的編輯部,用便宜的價格半嘗試,據悉,那晚我方產品網站的流量一舉成功,是對手的 300 倍,而我們花費的價格僅是對方的 3%。
(可惜之後編輯部因為各種角力原因,堅持不繼續開放那樣的商業形式,要讓一個組織認為自己走投無路,有時其實很可能只是因為一些固執,而不是真的無計可施)
誤區 5 : 誤以為訂閱制是萬靈丹,忽略自身產品必須性
無論是網路軟體套件、網路內容都紛紛開始大推訂閱制,事實上訂閱制不是不能推,而是跟產品本身的特質息息相關。
適合訂閱制的內容有:
1.基礎產品:例如 Microsoft 365 這類 3C 世界的「民生必需品」,他們的產品不見得完美,但因為市場上與其地位相當的競爭對手太少,如果沒有 Office ,簡直像是出門走路沒有柏油路,這類型你不買會讓自己非常麻煩的產品,訂購(閱)制是行得通的。
2.實用產品:像是 Adobe、Dropbox、Gmail Suite、Final Cut 、小影…這類型的產品或許有其他競爭者,但他們實用、好用、不斷進步、人們可能用這些產品來獲取利潤或是人際紅利,「交易」本身就是一種花錢要獲得後續利益的行為,這類產品可以看作是一種投資。當然,對於服務於金融證券業的人來說,訂閱各種財經網、股票網、投資網也屬於實用型的目的,以利於運用在職場和專業之上。
3.有助自我提升(或自我感覺良好)的充實類產品:很多人訂閱了各種線上課程、或是各種形象良好的媒體內容,是因為在消費這些產品的過程中,讓人產生自我提升的愉悅,「消費行為學」表面上看起來是一件簡單的過程,但說起來卻是一件複雜的事,牽涉的是個種外在與內在動機、誘因。
一個人花錢買鹽酥雞只需要滿足自我的口腹慾望,但要一個人花錢買媒體內容,除了滿足自我的好奇心之外,也會影響這個人對自我的定位。換句話說,媒體品牌形象越好,越能夠讓人掏錢掏得甘心,媒體品牌形象不夠好,只會讓人突然意識到「其實自己也沒那麼需要看這樣的新聞」,或甚至自我重新界定「我才不是那種會花錢買這種新聞看的人」。
小建議
我對《蘋果新聞網》的建議重點其實可歸結為以下:
取消全面需要登入帳號,才可以看文章的機制,改為「延伸報導」才需要登入觀看,或是「同一 IP 一日可以不登入看三則,第四則才需要登入帳號」,以維持流量基本盤和優勢,或直接推出「零廣告干擾」月付費版,(例如每月 49 或 79 元)。
盡快使用流量優勢與其他形象好、需要繁體中文市場(或香港中文市場)的外媒中文網達成合作,推出買 1 贈 1 的訂閱制。
蘋果日報、壹週刊既有品牌形象都不適合單獨推出訂閱制,如要訂閱制,建議另立品牌(不要再有蘋果或壹的字樣,才能清楚切割),主打經濟、財經、科技、 AI 、海外市場、投資和深度報導作為訂閱的內容。
運用流量,開創更多數位媒體可能獲利的新 Business model,甚至可挾帶流量、影響力優勢扶持投資具有潛力的新創產業,彼此做宣傳和新技術導入等結盟合作。
跟有成功經驗的人合作,陸續推出優質人設形象鮮明的 KOL,以影音的方式說新聞、評論,形式採取 YouTuber、Vlog 之類簡單、明確影像製作方式,省下龐大影片剪輯製作時間,避免「經過設計、不夠自然的節目感」。人設明確的 KOL 就是新的利潤空間。
御姊愛/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企業名人講師、 A++ CLUB精緻課程創辦人。專長品牌行銷。熱愛旅遊與自學,曾旅居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挪威、英國。曾任主流媒體記者、知名外商媒體研究員、百大企業品牌行銷資深負責人。
主圖來源:御姐愛
延伸閱讀:
一場不到 300 人報名的活動!如何 18 天集客破萬人?遠雄公益日大揭密 – 專訪宏林跨媒體王聖安
品牌工程的推手!讓鋼鐵業多了文創味,把食品工廠變觀光樂園 – 專訪學院派行銷人王福闓
教中文好崩潰?台灣女孩創漢字圖解 Chineasy ,讓外國人秒懂中文字
作者資訊
- 歡迎成為《行銷人》合作夥伴,若有任何文章授權、尋求報導及投稿的需求,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4-11-22數位轉型潤之泉推出全新「優蛋白滴積精」 全台首創純黑豆發酵素雞精 引領健康新風潮
- 2024-11-21生活時事免安裝!YouTube 下載網站 iMyFone TopClipper,支援多平台下載影片
- 2024-11-15產業專欄優織隆榮獲THE GREEN BOOK「綠色解方」大獎 創新農廢再生引領低碳循環經濟
- 2024-10-15職場生活徵信社薪水?工作內容與作息時間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