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個汽車品牌大改LOGO,採用「扁平化」設計的理由原來與蘋果 ios 系統有關!

文/藍立晴|原文出處/TechOrange 科技報橘|首圖/Photo by Maria Geller from Pexels


企業品牌的 logo 設計會影響消費者的「印象」,同時也可以看出設計的潮流正如何改變,在全球汽車產業中,近年有 7 個汽車品牌的 logo 設計放棄了立體效果、走向平面,背後原因與科技公司蘋果(Apple)有關!

在 80~90 年代,汽車品牌 logo 普遍是使用 3D 金屬鉻效果的設計,不過從日產(Nissan)到 BMW,近期都恢復成了「扁平化設計」,建築與設計雜誌《Dezeen》指出 ,這是車廠 logo 的設計師們為了與「數位世界潮流」保持同步所做的改變。(白話文: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潮!)

這些在 logo 設計上做出改變的 7 個汽車品牌分別是 MINI、Volkswagen、BMW、Citroën、Nissan、Audi、Toyota。《Dezeen》分析, 自從蘋果公司開始在軟體更新中優先考慮「扁平化設計」(flat design)以來,這種被稱為擬真化(skeuomorphism)的樣式就變得逐漸不受到設計師們的青睞。

蘋果「扁平化設計」引領潮流,但開啟這 UI 設計革命的是微軟!

早期蘋果 Mac、微軟 Windows 的介面或應用程式的設計,都或多或少具備了「玻璃」、「金屬」的質感,例如,微軟的資源回收桶會仿製「垃圾桶」在真實世界的樣貌,2007 年發布的第一代 iPhone,其相機 App 的鏡頭也具備了玻璃的光澤,這又被稱為擬真設計。

1995 年 Windows 95 的資源回收桶,具有陰影效果。
iOS 6 的設計中,相機 App 的鏡頭仍然具備玻璃效果,其他 App 也有「立體果凍感」。

雖然業界中,微軟的音樂播放器「Zune」、「Windows Phone 7」是採用扁平化設計的開端,開啟了介面與 logo 設計的改革,不過真正引領了這股扁平化風潮的,卻是蘋果的 iOS 7 系統,在這代作業系統中,App 內不再有陰影、皮革、金屬材質,取而代之的是不那麼栩栩如生的平面感。

iOS 7 中,所有的 App 都採用扁平化設計。

此次的改革是由蘋果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所主導,雖然當初受到使用者撻伐,但最後事實證明——此次設計上的巨大改革獲得了成功,蘋果成功引領了 UI 設計的潮流。

Jony Ive 對 iOS 7 的設計表示:「恆久深刻的美,呈現在簡潔、清晰、效率之上。真正的簡潔不是只除去一切雜亂及裝飾,而是要為複雜性帶來秩序。iOS 7 明確地呈現這些目標。它有著全新的架構,以協調一致的方式橫跨整個系統的應用。」

而近年跟進了這個設計潮流的車廠,以 MINI 為先鋒。MINI 在 2015 年 6 月就將 logo 改為扁平化設計,設計主管安德斯·溫明(Anders Warming)指出,這看起來像是讓 MINI 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2019 年 9 月,Volkswagen 加入了這個行列,也是 2000 年採用 3D 設計以來的首次重大改變,Volkswagen 同樣宣稱這個 logo 的改變,標誌著新時代的展開。

再來則是今年 3 月初,BMW 也對 logo 設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並引入了透明背景,金屬光輝效果也隨之不見。

其他車廠如 Citroën、Nissan、Audi、Toyota 等,也分別在 2016 年、本月初、2017 年、本周稍早,從 3D 擬真化設計走向了扁平化設計,看來這股扁平化設計的風潮,可能將持續影響全球汽車品牌的 logo 設計。

Citroën 的 Logo 在 2016 年變為扁平化設計,該公司指出,新的 logo 設計將為公司帶來新動力。
Nissan 在本月初是 20 年來首次更換 logo,從前的金屬外觀減化為單純的兩條線,Nissan 字樣也不再限制於框限內。
德國汽車製造商 Audi 於 2017 年將 logo 設計從 3D 轉向 2D,時隔 22 年後回到 2D 設計。

Toyota 在 1980 年代將 logo 從 2D 改為 3D,並在本周稍早又改為了 2D 設計,並且大膽地刪除了「TOYOTA」的字樣,因為它已是世界最知名的品牌之一。

更多行銷人報導
設計人福音!去背PNG圖、素材免費下載-StickPNG
Pornhub用平面廣告大玩「疫情梗」 禁忌話題也可以很輕鬆


|本文轉載自TechOrange 科技報橘,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原作者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曲潔君

作者資訊

科技報橘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TechOrange
《TechOrange 科技報橘》為一台灣網路科技社群媒體,長期關注國內外科技產業動態、創新科技、數位轉型、資訊安全、能源與環境科技、商業模式創新等議題,致力於串連最有價值的科技社群觀點,期望找出台灣在國際趨勢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