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當前的全球經濟關係正在遭遇一場變革。歷史學家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也提出了「我們是否正在走向第二次冷戰的邊緣」的問題。在這樣的環境下,對於全球經濟來說,這代表著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在世界分裂的情況下保護經濟開放所帶來的益處?
首先,本文需要先回顧一下20世紀國際貿易的歷史。隨後,將繼續探討冷戰時期與當前形勢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將解讀迄今為止在貿易和投資數據中觀察到的分裂趨勢,並探討這種分裂可能帶來的潛在經濟成本。
由於疫情、戰爭和美中兩大經濟強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世界經濟關係的規則顯然正在發生變化。各國的經濟政策都受到國家安全擔憂的影響,美國倡導「分擔友好」,歐盟主張「減少風險」,中國則主張「自力更生」。
但是,基於規則的全球體系並不是為解決基於國家安全的貿易衝突而建立的。在沒有有效裁判者的情況下,各國之間陷入了模糊規則和戰略上的爭執。
儘管各國可能會從降低本國供應鏈風險和加強國家安全方面獲益,但如果管理不當,這些成本可能輕易地超過這些好處,這將可能使數十億人重新陷入貧困,破壞了近30年來帶來和平、整合和成長的成果。
在全球成長預期降至數十年來的最低水平、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正在擴大的情況下,我們幾乎沒有餘裕再度陷入第二次冷戰。
歷史觀點
我們先來回顧歷史。全球化在地緣政治的考量下受到威脅,並不是首次出現。1789年法國革命拉開了長達125年的19世紀,國際貿易迅速擴大。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突然爆發終結了這一全球化的黃金時代。戰後,長期的經濟困境為民族主義和威權主義領導人的崛起鋪平了道路,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分為以美國和蘇聯為中心的兩極,由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結構分裂。
當前局勢
現在,回到當下。過去5年間,隨著地緣政治風險的增加,對資本和商品自由流動的威脅也在上升。一些措施,包括關稅和出口限制,直接針對貿易和投資。去年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約有3000項,幾乎是2019年實施措施數量的3倍。
跨國企業在財報說明會上越來越多的討論一些議題,例如重新本土化、近距離外包、友好分享、退出全球化等。
邁向第二次冷戰?分裂的世界經濟與可能的影響
是否我們正在經歷第二次冷戰的開端?這個問題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主要的推動因素相似:意識形態和經濟競爭。然而,現在的局勢與過去的冷戰有著一些本質上的不同。
首先,各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程度比以往更高。全球經濟已更深度的融入各國經濟體系,並通過複雜的全球價值鏈進行實現。世界貿易佔GDP比重從冷戰時期的24%上升至今天的60%。這可能加大了分裂的成本。
另外,與冷戰時期相比,各國政治領導層的意識形態變化更為顯著,對於加入哪個陣營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難以確定忠誠對象。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進一步增加成本。
然而,在當今世界,潛在的非陣營國家在GDP、貿易和人口方面的重要性比以前更大。根據聯合國投票模式,將主要的西方陣營包括美國和歐洲,而東方陣營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其他國家被視為「非陣營國家」。1950年,東西兩個陣營佔全球GDP約85%。然而,如今假設的兩個陣營僅佔全球GDP約70%,且僅佔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它們將需要與非陣營的新興參與者展開競爭。
非陣營國家正在經歷經濟一體化。根據2022年的數據,超過一半的世界貿易涉及其中任何一個非陣營國家,這表明他們可能在敵對陣營之間發揮「連接者」的作用。非陣營國家直接受益於分裂的世界經濟,這可能緩解分裂對貿易的負面影響,從而降低分裂的成本。
不斷擴大的裂痕:分裂化的實質
現在,讓我們來探討與分裂相關的現實。裂痕正在擴大,這一事實愈發顯著。
與冷戰時期相似,尚未出現明顯的大規模脫全球化現象。儘管如此,世界貿易佔全球GDP比例相對穩定,但根本的雙邊貿易關係正發生重大變化,顯示出分裂的跡象。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各地的貿易成長放緩,但非同盟的區域內成長速度更為緩慢。具體來說,各區域內貿易成長率從戰前的2.2%下降至1.7%。相反,區域間貿易成長率從戰前的3%下降至約-1.9%。因此,總體上,區域內貿易成長率比區域間高出3.8個百分點。
這種模式不僅僅存在於戰略性部門的貿易,非戰略性產品的貿易也呈現出類似的模式,這可能成為政策制定者最容易把握的戰略部門之一。
此外,世界外國直接投資(FDI)也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並沿著地緣政治的界線發生分裂。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區域間FDI案件減速幅度大於區域內的FDI案件。同時,對非同盟國家的FDI急劇增加。實際上,根據2023年第三季度公佈的FDI案例數據,約有40%的案例發生在非同盟國家。
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再次升級,兩國之間的直接聯繫正在減少。
美中之間的貿易關係發生重大變化,中國不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在美國進口中的份額從2018年的22%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13%,在5年內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實際上抑制了來自中國受關稅影響產品的進口。
此外,美中之間的直接投資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宣布的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案例數據,中國在投資案例數量上已經被印度、墨西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新興市場國家超越。
然而,有證據表明美中之間的直接聯繫正逐漸被間接聯繫所取代。墨西哥和越南等國家在美國進口中的市佔率成長最大,這些國家在中國出口中的市佔率也有所增加。這些國家也成為了中國FDI的主要接受國。
以上事例證明供應鏈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最近一項由國際清算銀行(BIS)進行的研究也支持了這一點。該研究分析了超過25000家企業的數據,特別是顯示出過去兩年中中國供應商和美國客戶之間的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
總的來說,隨著貿易和投資流動受到地緣政治聯繫的制約,分裂已成為現實,並且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下去。然而,儘管美中兩大經濟體正在試圖切斷聯繫,但在經歷了更加統一和互聯網的全球經濟之後,這種做法究竟會如何發展無法預料。
(本文取材自2023年12月11日IMF首席常任副董事Gita Gopinath在國際經濟學會(IEA)在哥倫比亞舉行的第20屆世界大會上的主題演講內容)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集團立場※
更多《獨家報導》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4-11-30新聞合作助弱勢學子圓夢 張麗善感謝扶輪社善舉
- 2024-11-30新聞合作新北市毛寶貝魔幻幸福耶誕趴 推飼養寵物數位卡優惠多
- 2024-11-30新聞合作嘉義市61家優質餐飲業者獲食安「金質獎」 黃敏惠授獎
- 2024-11-30新聞合作桃園平鎮區資源循環園區啟用 平鎮區清潔中隊進駐成為綠色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