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整合傳播部/綜合報導
原來並非所有年輕人都不想生,國內生育率不斷下滑,2022年新生兒人數跌破14萬人,是自有統計數據以來史上最低。不過據調查晚婚族想求子卻得不到結果的確有大部分是因為生活及經濟上的壓力。
根據「Y世代生育大調查」顯示,高達 63% 對生育下一代有明確的意願,其中 35 至 39 歲就佔了 74%。知名兒科醫師「蒼藍鴿」吳其穎說出Y世代的煩惱,「在充斥通膨、薪資低、高房價等社會問題下,對於沒有家庭後援的年輕世代是一大壓力,變成即使想生卻不敢生,而等到要生時又因有年齡限制而生不出來。」不過,現代醫學的進步已經能幫忙不孕家庭解套,「擅用工具,能在衝事業下也能平衡生理,讓生育計畫無後顧之憂。」
科技為新生命帶來希望
隨著生殖醫學的進步,日新月異的生殖技術已經能打破年齡限制,能為不孕男女提供對應的策略。深入鑽研生殖醫學、愛群生殖醫療執行長翁紹評指出,女性卵泡細胞敏感度高於其他細胞,而長期生活型態也會影響卵泡的健康程度,加上不孕患者普遍高齡化、子宮內膜也受環境多變而影響,讓不孕比例增高,更需要以尖端科技及先進技術來為不孕家庭創造幸福。
「台灣生殖技術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成功率也高,原因之一,就是擁有高標準的生殖實驗室,能確保讓胚胎順利存活於子宮內好好地成長。」翁紹評以愛群為例,既已取得澳洲RTAC國際認證,有胚胎實驗室、基因實驗室及免疫實驗室等三大生殖實驗室,並透過PICSI技術精挑精子,以數位放大式單一精子顯微注射(IMSI),再用「高壓氧HBO」、「靜脈雷射ILIB」、「粒線體轉殖技術MIT」等養卵終極武器,加上玻璃化凍卵技術等科技,並也正在研發大數據AI人工智慧判讀將胚胎分級,提升受孕成功率,為生命迎來契機。
產學合作打造生育未來
對於不孕家庭的困境,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蘇立仁認為,不孕症技術的挑戰在於提升著床率與活產率,基因檢測技術仍有提升空間、提高胚胎品質判讀也是痛點。他表示,雖然體外人工受精技術於畜牧業的領域起源早,但運用在人類的歷史只有四十多年,相較於其他醫學領域則相對新穎。技術發展於是可運用轉譯醫學的概念,可以整合基因體學、生物資訊學、外泌體學、系統生物學、藥學體學等專業領域,為優化胚胎及母體子宮環境而努力,期望拉高成功率。
在AI智能日趨成熟下,人工生殖的整體療程都能透過AI模型智慧篩選系統,提供受孕最適建議,顯著提升受孕率。「甚至可以取代傳統羊膜穿刺技術,運用著床前染色體篩檢,提早篩選出勝率最高的胚胎植入體內,以降低流產機率與減少罕見疾病問題。」這項技術是中央大學與愛群攜手合作開發結合胚胎影像與基因綜合判讀系統,也是台灣未來生殖醫學的創新趨勢。
翁紹評強調,以AI智能輔助生殖醫學,最終目的是縮短不孕家庭的求子時間,不用輪迴在不斷嘗試的階段,同時也能省下重覆接受治療的費用,讓人生能儘快往下走。
政府助攻共同為少子化加把勁
搶救生育率,除了不孕家庭要靠生殖醫學在前端的技術提升,也需要企業、社會及政府各部門總動員,打造友善育兒環境,提高整體的生育意願。台北市議員曾憲瑩以市府各局處為例,所有局處部會其實都與友善育兒有關,像是都發局可提供社會住宅支持育兒家庭、勞動局能鼓勵企業增加友善育兒福利、衛生局提供試管嬰兒補助、教育局要滿足家長托育需求等等。他認為可以參考新加坡、韓國、日本各國企業作法,支持工作女性,來提升民眾的生育意願。
生孩子這件事,確實不如想像中簡單,會遇到的挑戰與問題並不少,需要各界努力共同找解方,也要運用新科技創造幸福,才能為台灣未來帶來更多希望。
更多《獨家報導》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4-11-28新聞合作顛覆血糖量測 連續監測系統結合App獲2025台灣精品金質獎
- 2024-11-28新聞合作助弱勢學子圓夢 張麗善感謝扶輪社善舉
- 2024-11-28新聞合作高雄萬豪酒店春節盛宴│八F宴會廳席開200桌 豪禮抽住宿
- 2024-11-28新聞合作發揮藍鵲精神!錠嵂攜手桃太郎一起組隊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