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 張鈞凱/評論
一場又一場的台海兵推,一篇又一篇的智庫報告,「台灣是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成為了西方媒體和政學菁英界的定論。不過北京老神在在,習近平還當著拜登的面強調了「和平統一」。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融合發展」成為中國大陸「和統台灣」的新路徑。
《意見》出爐後,筆者採訪了不少台灣專家和在陸台人的看法,普遍不看好所謂的「融合發展」,認為又是大陸對台系統「打高空」的老調重彈。還有一些人認為,台灣人就算想去大陸發展,第一選擇也是北京或上海等一線城市,福建不會是首選。
其實台灣社會對《意見》會有這些不太正面的回應或感受,並不難以想像。畢竟「維持現狀」在不分藍綠政治人物的主導宣傳下,依舊是台灣民眾躲避統一問題的「最優解」,人們既不認為統一在即,又怎麼會對兩岸「融合發展」有感?
不過,主觀願望與客觀事實不見得劃上等號,「維持現狀」能撐多久?兩岸「統一」與「融合發展」遙不可及?這些問題恐怕還是得看現實發展,誰也無法憑著想像驟下定論。
金門與馬祖做為台灣「最前線」,其實可以視為台灣命運的風向球。早在《意見》發出的十多年以前,《金門日報》就已做過報導,指金門人赴廈門置產蔚然成風,「金廈共同生活圈」隱然成形。如此態勢既是歷史使然,更是地緣所致,推促著金門走在台灣本島前面,率先喊出「永久非軍事區」的主張,更力主「金廈大橋」建設。除非金門人不被認為是台灣人的一部分,否則他們稱得上是兩岸「融合發展」早於大陸官方文件的「先行者」。
香港則是另外一個指標。在台灣人眼中,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閃閃發亮的東方之珠,與「落後」的中國大陸格格不入。因此2019年香港「反修例」風波一起,台灣官民無不發聲「撐香港」,在意識形態價值觀上形成「台港連線」。那場怵目驚心的「黑暴」風波,不少台灣人認為「一國兩制」已死,香港從此與內地關係名存實亡。
然而,現實的發展或許遠遠超乎台灣人的認知與想像。24小時開放往返深圳與香港的皇崗口岸,到了深夜時分仍然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無數到深圳吃喝玩樂的香港年輕人,正要準備通關返港回家休息。這群香港青年中,恐怕不少人在四年前才在街頭吶喊著「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如今卻在深圳找到了放鬆自我的「新天地」。
這番場景,乃筆者今年6月親眼所見。11月中旬另一次的深圳行,再一次令人深感時移勢遷的變化之大之快。深圳的「山姆會員商店」(類似「好市多」的大型倉儲式會員制量販店)擠滿了香港人,還有不少香港人做起了包車接送、入店結帳的一條龍生意,一次收費港幣360元(山姆會員店年費才人民幣260元),還是團團爆滿。
此外,深圳新興密布購物美食廣場的領展中心城,身邊來來往往同樣可見港人身影。「小紅書」上由港人經營的深圳、廣州攻略圖文影音介紹,更是琳琅滿目。港深之間的「融合發展」,要說是「大灣區」政策成功,可能還需要更多實證數據支持,但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基礎建設的完成,在民生需求的推動下,「融合發展」可謂是自然而然。縱然兩地民眾對於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有著不同想法,但並不妨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形成。
無論是金廈或是港深,對台灣而言都是一面鏡子。台灣在政治上「拒統」,但地緣發展脫離不了大陸。再怎麼「抗中保台」鐵桿分子,多多少少都有家人在大陸工作求學,或者人手一張根據《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所簽發的台胞證。
政治終究要回歸人民所需,而人民盼望的不過是美好生活。哪裡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自然會「用腳投票」。換句話說,無論台灣選舉再怎麼民粹嘶吼,「民主自由」還得面對民生生活。誰又能說兩岸「融合發展」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天方夜譚呢?
(《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廣州暨南大學講座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集團立場※
更多《獨家報導》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4-11-23新聞合作時事評論/習近平點名 川普答卷?(孫榮富)
- 2024-11-23新聞合作陽明交大台南群聯及緯創樓動土!攜手科技業開創科技與教育新局
- 2024-11-23新聞合作群書治要×貞觀政要國際學術研討成大登場 推傳統文化創新與實踐
- 2024-11-23新聞合作劉燈鐘至廈門保生大帝祖宮參拜 學習大道公慈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