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11月中旬的拜習會在舊金山舉行,這次會議原本似乎是一次友好的交流與合作之旅,美中兩國領導人把酒言歡,友好的氛圍仍然回盪在耳邊。然而,繼11月29日美國衆議院全票通過撤銷香港經貿特權的草案,以及12月1日政府頒佈了一系列限制中國企業在符合聯邦稅收抵免資格的電動汽車材料供應上的參與,並阻止企業從中國或俄羅斯採購原料的規範之後。12月5日,突然而至的美國信評機構穆迪(Moody’s)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雖仍維持「A1」不變,但對展望卻從「穩定(stable)」降為「負向(negative)」,此舉猶如一記金融領域上的突襲。
這次穆迪的評級調整行為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猜測。儘管其表面上是對中國金融狀況的分析,但可能暗示了更深層次的政治或經濟意圖,導致金融和政治層面的巨大波瀾與爭議。這次突如其來的降級不僅在全球金融市場上引發了震盪,更凸顯了美國可能隱藏的特定意圖和策略。這種評級調整可能是美國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一種策略動作,旨在影響中國的經濟地位和聲譽,進而引發財政和經濟上的影響,預示未來可能出現更多金融上的競爭和角力。
評級對經濟和企業(政府)的影響十分直接:
政府發行國外債券與企業向國外銀行進行借貸的行為同樣會受到評級高低的影響,故下面以企業為例作為說明:
首先,這種評級調降可能導致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條件收緊。銀行可能會提高貸款利率,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成本來獲取貸款。同時,銀行還可能減少授信額度,這將限制企業可動用的資金量,從而給企業帶來財務方面的挑戰。
其次,銀行對貸款條件的調整可能給企業帶來現金流的壓力。高額的貸款利率和減少的授信額度可能導致企業在日常營運中面臨現金短缺。這種情況下,企業有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特別是對於那些已經負債較重或經營不善的企業而言。
另一方面,穆迪調降信用評級對許多持有大量美元債務的中國企業的海外融資成本產生了直接影響。評級下調可能會導致企業在海外融資時的成本上升,因為市場對於這些企業的信心下降,要求更高的利率以彌補風險缺口。
還有,穆迪調降信用評級降等可能增加企業的債務暴露風險。這種風險上升可能會導致資產價格的下跌,因為市場對這些企業的信心下降,投資者對其資產的估值也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資產價格的不穩定性,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挑戰。
評級機構扮演金融戰中的打手?
評級機構在金融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金融打壓策略的背景下。這些機構常被用作製造混亂和恐慌的先導。通過降低評級,它們成為西方國家施加壓力、破壞其他國家經濟穩定的手段之一。
這種策略利用評級作為金融戰的武器,旨在影響資本流動並加劇恐慌情緒。降低評級會導致資本撤離或削減對被攻擊國家的投資,從而進一步施加經濟壓力。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被攻擊國家的經濟穩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全球經濟格局。
美中經濟比較:
11月10日穆迪將美國信評展望由「穩定」降為「負向」,主要鑒於政府償債成本大幅增加,以及「根深柢固的政治兩極化」。擔憂在於預期財政赤字的持續和國會兩黨之間的不斷衝突。
然而,有趣的是,穆迪調降中國主權展望的舉措,或許不僅僅是因為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更可能是為了在評級上與美國形成一種「平衡」。通過降低中國主權展望,也許是為了與美國經濟負面展望保持某種平衡狀態,以維護債務發行所帶來的利益。
這種比較和對評級機構的調整策略分析,呈現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競爭和戰略意圖。評級機構似乎不僅僅是基於單一國家的經濟表現,而是在試圖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維持某種平衡和利益關係,其中美中兩國在這種較量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中國政府的不同處理模式:
中國政府似乎早已經察覺到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表外債務等問題的存在,並已採取一系列措施謀求解決。然而,中國政府對於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或策略可能與國際機構的認知和建議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或許反映了中國在應對經濟挑戰方面採取的特定政策路線,這些政策可能不完全符合國際機構的預期或標準。
這種分歧表明了國際機構和中國政府在經濟問題上的觀點之間存在差異,這也顯示了中國政府對於處理國內經濟挑戰有其獨特的策略和理念。這種差異或許反映了不同機構和國家在經濟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美中應對措施的差異:
美國過去曾經歷了因房地產泡沫引發的金融危機,這種經歷深刻影響了美國對經濟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方式。這個泡沫的破裂導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讓美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作為應對措施,美國當時採取了某些措施,但也引發了一些爭議,例如在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方面的應對方式。
相比之下,中國在面對類似的房地產泡沫問題時,似乎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應對模式。中國政府或許從過去國際經濟和金融事件中吸取了教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中國可能更加注重監管、調控,以及其他干預手段,試圖有效管控房地產市場的波動,以防止類似的金融風險。
這種不同的應對模式可能反映了兩國政府在經濟管控和風險防範方面的不同理念和考量的優先順序。同時也表明了兩國在處理類似經濟挑戰時策略的多樣性,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兩國經濟的發展軌跡和風險防範措施的差異。
穆迪評級調整的背後是美中經濟較量:
穆迪對美中兩國進行的評級調整不僅僅是財務評估,而是反映了全球經濟中資金流動和資源配置的競爭局面。這種調整背後承載著美中兩國間經濟、金融競爭的精細呈現,是各國政府和企業在有限資源下的爭奪重要環節。透過這樣的評級調整,穆迪傳達著美中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地位與競爭力,凸顯兩國在資金與資源配置中的關鍵性地位。
這場競爭並非僅僅存在於評級調整的範疇,也延伸至全球貿易、技術創新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等多個領域。穆迪評級調整背後隱含著美中之間長期經濟格局的競爭,充分體現全球經濟競爭限制下的國際競爭情勢。
這種評級調整所傳遞的信息不僅僅反映了美中兩國的經濟和財政現狀,更是對全球經濟中資金流動和資源分配競爭的重要象徵。因此,各國政府和企業應以更敏銳的角度審視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競爭和博弈,制訂更為明智的戰略規劃和決策。
美國對中國態度的變化:
從過去對中國的觀點轉變為當前的中國威脅論。這種變化被解讀為美國對中國採取圍堵和攻擊策略的一部分。從最初認為中國無法發展、會面臨崩潰的觀點,逐漸轉變為將中國視為全球競爭對手和威脅的認知。
這種態度變化顯示出美國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競爭壓力的逐漸認知。美國認識到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增強和影響力,因此調整了其對中國的戰略立場。這種轉變也體現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對中國角力的認知和應對策略的變化。這一戰略上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當前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和相互之間的競爭格局。
金融戰和輿論戰:
美國針對中國採取了多種手段,其中包括金融戰和輿論戰等。這些手段不僅是作為競爭對手,甚至將中國視為敵對目標的一部分。這種戰略性的態度表明了美國為爭奪經濟和戰略優勢所採取的手段。金融戰主要集中在金融領域,可能包括對中國的金融機構或個人實施制裁、限制資金流動,以及通過金融體系加大對中國的經濟壓力。
同時,美國採取輿論戰等方式也被視為試圖圍堵中國的一部分策略。通過輿論宣傳、資訊傳播,以及製造國際輿論影響力來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和認知,這是美國在資訊戰方面採取的手段之一。這種戰略不僅侷限於經濟層面,也涉及到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影響,旨在試圖限制甚至扭轉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聲譽,以達到其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
最後,引用微信公眾號《子韜看世界》文章中的一句話:
「相信,只要不眼瞎的都能分辨出。
但是美國卻說中國5%的經濟增長速度意味著中國經濟徹底失敗;而只有2%的經濟增長速度,卻成了美國正在走向繁榮。還有什麼比這更詭異、更不靠譜的結論嗎?」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更多《獨家報導》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4-11-23新聞合作時事評論/習近平點名 川普答卷?(孫榮富)
- 2024-11-23新聞合作陽明交大台南群聯及緯創樓動土!攜手科技業開創科技與教育新局
- 2024-11-23新聞合作群書治要×貞觀政要國際學術研討成大登場 推傳統文化創新與實踐
- 2024-11-23新聞合作劉燈鐘至廈門保生大帝祖宮參拜 學習大道公慈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