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張鈞凱/評論
近期中國大陸與日本接連發生大地震,前者在甘肅6.2級,後者在能登7.4級。按理說,對於同處在地震帶上的台灣來說,應該都能感同身受,與災區同理共感。不過PTT上有一篇留言爆量的文章,作者問「同樣是地震,是不是反映台灣人對中國有歧視,否則怎只關心日本地震?」恰恰觸碰到了台灣社會心中敏感的神經。
在兩岸政治關係冰封之際,蔡英文政府此次對甘肅的慰問,可說是其任內最積極的一次。蔡英文在社交媒體X平台上,特意以簡體字發文:「中國甘肅省發生強震,帶來傷亡與災損,我要向不幸受害者與家屬致哀,我們也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內政部也有表態台灣搜救隊隨時可出發。
儘管如此,如同該篇PTT文章所言,台灣社會確實對甘肅地震反應淡薄。何以致此?其實蔡英文的發文,多少已經透露出玄機,答案就在「中國甘肅省」這五個字。甘肅乃《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界定的「我國大陸地區」,在甘肅省前面加上「中國」兩字,明顯用意就是要將大陸「他者化」,甚至是「兩國化」。
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足堪做為對比。當時主政的是主張「一國兩區」的馬英九,他與夫人周美青親上賑災節目,接聽民眾捐款電話。社會更是熱切響應,演藝界發表了歌曲《手牽手》,官方加民間捐款更是高達新台幣約70.5億元。
此情此景成為絕響,放在今天恐怕難以想像,蔡英文在社交平台發文慰問已是其極限。筆者有位北京年輕學者友人,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正在台灣訪學,多年後他回憶當年,仍然對於台灣民間為震災奔走印象深刻。不過也才經過十多年的時間,兩岸關係與人民情感,竟已時過境遷。
取而代之的,台灣把同理心轉移到了日本身上。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台灣捐款超過200億日圓;直至今天,日本政客還時不時藉機「感謝台灣」。而台灣社會也引以為傲,高調彰顯「台日友好」。
閩南語有個詞叫「大細心」,意指故意偏袒一方,或者對某一方存有私心。平心而論,台灣對於大陸與日本的震災表現,可以看得出來其中「大細心」的轉移過程。網路上有不少討論,台灣網友給出的答案,莫過於大陸飛彈對著台灣,「我們為何要捐錢給敵國」云云。
從表面上來看,網友的說法一定程度反映了民眾最為直接的感受。但要說「地震歸地震,政治歸政治」,這又是不成立的。2018年花蓮地震,大陸救援隊挺進災區吃了「閉門羹」,蔡英文卻親向日本搜救隊握手致意;更別忘了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Facebook親筆題字「台灣加油」,令無數台灣人們為之動容。
類似的案例,說明了台灣人的情感結構,事實上是被政治風向或地緣變化牽著走。換言之,「由陸轉日」的情感變化,其實是被人為建構和引導出來的。安倍晉三遇刺離世時,台灣社會湧現一片哀悼潮,筆者訪問了日本旅台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的看法,他說日台雙方都藉著悲情,彼此尋找自身挫折的安慰。
本田善彥在另一篇專欄文章也寫道,台方「動不動就打出『日台羈拌』之虛擬形象的背後,均有『去中國化』的政治需求,需要找出非中國的文化因素來當靠墊時,日本是最方便利用的工具。」其尖銳又犀利的觀察,揭露了台灣執政者的「用心良苦」,殘酷地揭露出,台灣人的眼淚不過是政治人物的墊腳石。
這些年來,在民粹政治引導兩岸民意敵對之下,每當大陸發生天災,台灣總有極端網友發表「拍手叫好」的言論,令人悲嘆人情澆薄豈已到如此地步。2017年在桃園發生陸客團火燒車的重大意外,蔡政府的無動於衷,大概已說明了一切;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時任防疫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在記者會上一句:「大陸不知道是哪個國家」,或許又再說明了一部分原因。
《禮記》有云:「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面對周鄰災難傷亡,台灣社會本應發揮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問題是,人性已被政治扭曲、綁架、凌駕,災難還成了一門「政治學」,惻隱之心需要經過政治正確的審查。如此「大細心」,只會讓我們迷失在政治的選邊站隊之中,就像北一女區桂芝老師所批評的:「台灣政治最大問題在於『意不誠,心不正』」,人心之善並不應該由政治人物來定義。
(作者為《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廣州暨南大學講座教授)
更多《獨家報導》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4-11-16新聞合作高市府攜手高雄大都會扶輪社「人寵共好」公益市集
- 2024-11-16新聞合作龜山區首屆學生繪畫比賽登場 學子展現藝術才華
- 2024-11-16新聞合作Tiktok遇到愛?行員機警通報警方成功阻詐
- 2024-11-16新聞合作軍輝橋改建竣工典禮 黃敏惠持續向中央爭取交通建設 縣市互利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