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幼祥/伊尹飲食文化學院院長
我的碩士論文《滿漢全席的政治文化研究:融合的觀點》,副標《探討中國古代飲宴籌設與政治目的》。
許多文章討論滿漢全席、探討的只是吃食的誇張內容、奢華浮誇的表面,卻嚴重忽略了清廷從「千叟宴」的舉辦到民間的「滿漢全席」背後的政治目的!
我常省思、當別人給我冠上美食家、或食神的虛名封號之餘、我還能真正實打實地為中華飲食文化⋯做些什麼?
中國的歷史太久遠,每一世代的故事背景不同,文化理論的宗別太多。但不論多麽複雜,人文氣質總隨應著繁榮而提升,尤其是「吃」這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問。
在學術的各個門類中,“吃”常被列爲「小道」。可是打從有人類開始,生命的延續、就與吃脫不了關係。而咱們中華民族吃的派系多、門道多、花樣多,自然學問也多。
這些年,大陸的社會富裕了,好像拾回了盛唐年間的繁華風采。其實二十年前的臺灣也是如此,宴客時沒有“鮑”、“參”、“燕”、“翅”就稱不上是「體面」的席。有錢人像暴發戶一樣,用奢靡鋪張的吃和撒鈔票來堆砌自己的富裕和地位。而他們吃的那些玩意兒,是真正的美味嗎?
曹雪芹於悼紅軒中題有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一本紅樓,累得多少專家在書中癡夢、在文裏尋味。像《紅樓夢》一樣,許多小說多少都點出了有品的富貴人家在“吃”這小道上追求是「精」,而非敲金撒銀的「俗」。
《紅》書中的茄鯗、雞髓筍、糟鵝掌、火腿肘子……放眼望去,都是在取材選料上做學問、醃烹燜燉中下功夫,與奢靡貴氣談不上直接的關係。十年前我到上海的許多館子,都有鮑翅席,每家的口感都幾乎一樣。細問之後,原來餐廳自己不會做,而把鮑、翅外包給中央廚房的食品公司來做。做餐廳的已沒有自己的品味,來消費的客人只要「貴」就好,亦不解其中之真美!試問,食趣何在?
運用本身的思維及烹調的工底,藉由食材的媒介,設計出一瞬間的皿中藝術,才算得形而上的佳肴珍饌。奢靡的食風可能助長一時的餐飲經濟,卻糟蹋了咱們中國人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富貴來臨,誰解其中味。孔老夫子說:食不厭精。我加句:但厭俗啊。
許多外國朋友都在關注中國這顆經濟起飛的閃亮之星,對這片土地以及其上的一切都感陌生而好奇。反觀諸己,我們的許多同胞對咱們自己也是陌生和無知的啊。
中國的歷史太久遠,每一世代的故事背景不同,價值觀也不同,文化理論的宗別太多。然而不論多麽複雜,人文氣質應隨繁榮而提升,尤其是“吃”這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問。
也許因爲歷史的關係,我對日本總有些情結。但每當我看到日本人5唐朝學去的茶經演化成如今的「茶道」。
從廟宇禪寺的小食、演化成如今的「懷石」之風,無一不令人敬佩。終究一個道理~他們一直以來,宗乎於「禮」還有一個「節」
咱們老祖宗的“禮教”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制定了,而且那一大套理論還是從“吃”而來的。《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中庸》又說:“人莫不飲食也,三世長者知服食。”意指吃穿的學問要三代有德行的長者來教才能學會。如今傳媒發達,不必三代便可懂得吃穿了。
人之大欲,食、色、性也。「追求美食」理所當然,但別忽略了吃要規範在一個「禮」字上。「奢靡顯富」只是更凸顯了自我的不足、彌補了自卑、卻遮掩不了自己的粗俗!
我說的這個「禮」講的不僅是規矩,還是一種文化。讓我們食出真味,讓那些還在摸索中國文明的老外知道,我們的美食不僅深具文明,而且是一個真正「富而好禮」的民族。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集團立場※
更多《獨家報導》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1-11新聞合作九如寶帥宮攜手里港警分局寒冬送暖
- 2025-01-11新聞合作畢業半世紀重返母校 高市信義國小校友共襄盛舉
- 2025-01-11新聞合作用行動闢謠!微光社福攜斗六福德宮為民眾補財庫 助身障家庭生計
- 2025-01-11新聞合作無故跟正宮變成好閨蜜?徵信業者揭秘:小三私下幫人夫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