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自《gipi 的商業思維筆記》,由作者游舒帆授權《行銷人》網站編輯、轉載,原文發表時間為 2018 年 12 月 25 日。
今天在 Agile Me(編按:敏捷專家學會的年度盛會)的活動中分享了《人生的敏捷思維》這個主題,在破題時我說了下面這段話:
「當我們愈深入理解敏捷,你會發現敏捷所強調的精神跟從小到大學過的那些大道理都是一致的,要學會分辨輕重緩急,重要的事優先做;接受變化與不確定性,勇於犯錯與嘗試,並在錯誤中成長;圍繞著價值與目標來做事,別搞混了手段與目的 · · · · · ·」
坦白說,很多敏捷提到的觀念,你從小到大多數都學過,只是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鳥事太多,讓我們漸漸懷疑起古聖先賢說的話,實際上,當我走過這 10 多年,我也曾懷疑過這些話到現代是否適用,但經過這幾年的經歷,我確信這些觀念仍是對的。
第一個故事:用「正面迎擊」降低不確定性
這是在約莫 2011 年左右,公司準備進軍雲端市場的前後,我們內部在討論要採取什麼策略時的一段故事。
ERP(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公司面臨 SaaS(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服務的挑戰,這個議題在 2011 年其實炒得很火熱,大家都認為該做,但對於如何做,投多少資源做還沒什麼譜,在會議時,一位老闆畫了下面這張圖:
他認為,SaaS 是存在很高價值的,但也伴隨著高度風險,而風險的來源主要則是因為不確定性太大,對技術、對服務方式、對市場的陌生,是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而隨著市場愈來愈明朗,不確定性也會快速降低,但那時或許市場已經非常競爭了,能獲得的效益也會快速下降。
若我們有辦法以更快的速度降低不確定性,承擔一部分的風險,我們才有機會獲取比競爭對手更大的效益,成為市場的贏家。這段話沒有任何人反駁,因為怎麼聽都是對的,問題是如何做到?
當時我們做了多數大公司會採取的行動,就是透過收集資訊與補強知識,去收集市場訊息、競爭對手動態、市場領先者的運作方式、各技術平台的優劣、雲服務的優勢與問題等,我們確實收集了許多的資訊,在過程中也強化了我們對雲服務的認知。
但我們就在收集資訊、學習、開會、再收集資訊這樣的循環中度過了幾個月,我們對雲服務的了解更深刻了,但也僅止於此,一次次的開會討論並沒有讓我們有任何推進,因為我們缺乏實踐,直到我們開始打造雛形,開始進行市場驗證的那刻起,我們才算踏出了第一步。
收集資訊、補強知識都是能有效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但它有其上限,而且邊際效益遞減的非常快,真要加快速度,不能繼續仰賴少量公開的資訊,而是要承擔一部份風險與成本親身實踐,資訊、知識、實踐,三者要齊步走,獲取的回饋才會快且真實。
此外,我也談到了相依性是不確定性的重要源頭,所謂的相依性大致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垂直相依性,公司內總是在等待上級的指令,若上級沒有指令,大家就是按兵不動,若上級指令變更了,所有人就是跟著改變。
垂直相依性的問題就是從上到下,經過逐層的解讀,放大了溝通上的落差,而老闆一個人的念頭變更,到基層卻是成千上萬個員工工作重點的調整,若一家公司的方向制定是圍繞著老闆一人,又無法解決層級間溝通落差的問題,那這家公司的前景實在堪慮。
此外,橫向部門之間也有極高的相依性,部門間的分工就像一條河川的上下游,上游所造的孽,下游必須照單全收,若下游無法妥善的處理,最終就會造成禍害。
相依性與耦合性,在工作上、系統整合上都是個大問題,在這個段落,我拋了一個問題問大家:
「瞄準目標,不考慮分工的狀況下,你會怎麼做?」
不考慮層級問題,當你想解決根本問題時,你會怎麼做?
不考慮上下游間的分工問題,當你想解決根本問題時,你又會怎麼做?
不急著考慮是誰的問題,也不急著考慮是誰的責任,問題就在那,你不解決它,它就來傷害你,你要解決還是不解決呢?我想答案顯而易見,我認為正面迎擊永遠都是面臨不確定性的最佳良方。
第二個故事:「職涯發展曲線」幫助我迅速成長
故事的開頭,我舉了 2012 年時思考轉職的經歷,當時的我有換工作的念頭,但最終我拖到 2015 年才換工作,就像是技術債,它早就存在,但我卻選擇忽略它,直到有一天被逼得不得不處理它。
而敲醒我,讓我下定決心要轉職的那根稻草,是我在 2014 年底時重溫了 Steve Jobs 的這段話。
我再次思考,我問自己:「當下在做的,是不是自己最感興趣,而且能發揮所長的事情?而繼續在目前的公司,我能否持續成長?」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此我開始認真思考轉職這件事,並在 2015 年順利換到 TutorABC。
當天我也用第二曲線的概念跟大家分享了我在各個轉職過程的起伏與規劃,有別於其他專家建議大家轉職時應該以發展性、薪資、職稱等作為轉職時的主要考量,我則建議大家用成長空間與快樂程度作為衡量基準。
從這三條曲線中,你會發現一條比一條陡峭,這是因為我加快了迭代速度,在第一份工作中我犯過的錯,我在第二份工作中都修正掉了,我變得更敢於嘗試,所以我學習成長的速度異常的快。
而離開第二份工作出來創業後,我嘗試了近 20 種工作模式,失敗了很多次,但也汲取了很多過去沒有的經驗,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這段旅程固然辛苦,但很有收穫。
因為有了第一份工作的經驗,往後的日子裡,我將 Steve Jobs 那段話的觀念略作調整,在每週開始時,妥善安排好自己的行程,並且問自己:
「這些行程,是不是當下最重要的那些事?」
這個習慣時時提醒我,我是否正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若連續兩週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必定要立即調整。我先前寫過關於時間管理的五大訣竅,以及將每週行事曆當成專案一樣迭代,都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親身實踐的。
每個人身上都揹著許多不同性質的債務,但若能像 Steve Jobs 一樣,在每天早上重新歸零思考,永遠將最重要的事情擺在最前頭,相信你我都能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第三個故事:用「長線思維」壯大自我
這個段落,我沿用了前面提到的職涯發展曲線,在原先的圖中,不管橫軸或縱軸,似乎都快將觸頂,但若將時間拉長來看,便會發現我的職涯根本連 1/3 都不到,未來的幾十年仍充滿著不確定性與可能性。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仍持續學習,不斷嘗試各種工作性質,只承接不同行業顧問案的原因,因為我認為短期收入足夠就好,重要的是學習成長,好讓我有能力面對未來,我知道自己的專業技能在 3 年內可能還很值錢,但 5 年、10 年後是否還值錢呢?我不知道,所以我必須時刻為未來做好準備,讓自己愈來愈有價值。
過往我總會告訴自己「不要只想著賺一年薪,應該思考 5 年薪、10 年薪」,所以為未來做準備的觀念我很早就有了,只是 Bezos(貝佐斯,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及現任董事長兼 CEO)下面這段話,以及 Amazon 的成長飛輪概念,引發了我更深沉的思考。
如果我把時間拉長,永遠看 5 年、7 年,把現在的時間投資在未來的可能性上,而投資的標的不為別的,就是自己,那現在的我該做些什麼?
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未來不可預測,而現在我們仍活得好好的,若我們要工作到 70 歲,要活到 100 歲,那現在要做的事除了為未來儲備糧食外,就是持續積攢能力與資源,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更有生存的本錢,犧牲一部份短期的舒適,換取長期的收益,這便是所謂的長線思維。
而當你把時間拉長,並把目標放回自己身上,你會發現身邊的那些短期利害得失對你而言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他人想著與你競爭,而你眼中卻只有自己的目標,短期或許他會有所斬獲,但時間拉長來看,對方為了贏過你可能偏離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你則是往目標邁進了一大步,誰得利,還真的很難說。
終其一生,或許我們追求的都是「自由」,財富的自由、時間的自由與選擇的自由,財富自由是我們多數人早期努力的目標,接著其實追求的就是時間與選擇的自由,當你可以自由地運用自己的時間,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時,你就想有了真正的自由。
但我也提到,自由與責任往往是兩者並存的,你想要自由,那就要先承擔起對應的責任,想要自由,就要能先自律,就要能先交出成績,當你能一件件做到時,才可能享有更高的自由,也才有機會將時間運用在長期的事項上。
過去在工作上,我的主管很少干涉我的時間安排,因為我往往能搞定這些事,包含事情的輕重緩急,長短期任務間的平衡,後來我也跟 member 說:「如果你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事,而且把事做到位,那我也不用管你了,你自己能搞定所有事。」
若你想要享有自由,首先要能負擔起對應的責任,一次、兩次、三次,當你能持續把事情做好做到位,自由便離你不遠了。
▌本文取自《gipi 的商業思維筆記》,由作者游舒帆授權《行銷人》網站編輯、轉載,原文發表時間為 2018 年 12 月 25 日。
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
年薪千萬的業務員是如何做到的?3原則,從「主宰每一天」開始
你是個「專一」的人嗎?透過測試分析你的專注程度
為何完美主義讓人越來越廢? 「在不完美中前進」才是成功的開始
作者資訊
- 歡迎成為《行銷人》合作夥伴,若有任何文章授權、尋求報導及投稿的需求,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1-07職場生活2025徵信社薪水?工作內容與作息時間大揭密!
- 2024-12-24行銷推薦製作多語言問卷教學:善用多語系功能,讓你的問卷跨越國界!
- 2024-12-02數位轉型鳳梨葉翻轉時尚!優織隆勇奪2025台灣精品獎,領航全球永續新趨勢
- 2024-11-29健康專欄術後還是鼻塞? 小心尾端鼻中隔彎曲或空鼻症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