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AR(擴增實境)目前最成功案例,大家應該對去年「抓寶」還記憶猶新!除了遊戲,目前AR應用紛紛在旅遊、教育、醫療、住宅產業大展身手。去年CES 展分析師將VR/ AR列為必要關注趨勢之一,同時高盛預測2020 年VR/AR 硬體產值上看 1,100 億美元,總體規模達 1,820 億美元。
事實上,AR並非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技術。第一個應用可回溯到1960末~1970年代初之間,一直到 1990 年,波音研究員Thomas Caudell才把「透視性虛擬現實眼鏡」概念用「Augmented Reality」一詞定義。顯然,AR與不同產業的結合越加密切,在台灣一家AR廠商更把技術結合工廠流程,輔助台灣順勢轉型工業4.0。
她是台灣第一批投入AR 體驗是AR競爭關鍵
「AR對企業來說比較像是工具,用來輔助品牌產品如何更有生命力呈現,或跟消費者做更深入互動。
若把AR比喻成一樣食材,我覺得它就像辣椒,把整道菜提味,但不會取代主菜的核心角色。」—We JUMP總監林閔瑩(Marie)
談起與AR的緣分,時間回溯至2010年,當時Marie攻讀EMBA,課堂上研究科技工具,第一次從國外文獻認識AR為何方神聖。她對AR興趣大增,成為台灣業界投入AR的第一波先鋒,不僅在各產業驗證AR商業模式,更是在市場端扮演教育輔導角色。
We JUMP總監林閔瑩,陳薪智攝。
Marie說接觸過的業者,看到熱潮一窩蜂就想做AR,但很多企業其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其實任何AR投資都要建立在企業產品/服務,強化「生命力」的共感體驗。她舉例,生鮮零售商「天和鮮物」一直希望把好食材跟消費者溝通,透過「AR好食履歷」掃描海鱺魚料理,不僅海鱺魚3D動畫躍然「機」上,甚至揭露從產地到餐桌一連串食品履歷,理性、情感雙重為品牌價值加分。
「天和鮮物」安心良食帶著走(AR擴增實境)
AR結合生產力4.0 實現智能工廠虛實整合
天和鮮物靠AR展現行銷新風貌,Marie說他們的案例代表兩種價值。其一是「先驅性價值」,意味願意當新模式的先驅者,越能接納新技術的企業,越能展現與競品差異。其二是「體驗經濟」,不論現在或未來, AR最終戰場絕對是在比誰能把體驗流程設計到最貼近人心,即使在冰冷的機械工廠的應用也是如此。
We JUMP從2014年便積極切入生產力4.0領域,透過AR技術協助台灣工廠搭上工業4.0轉型之路。創新往往來自日常遇到的棘手問題。Marie解釋當時公司想切入精密機械領域時,她發現自己公司影印機經常故障,突發奇想透過影像疊合技術,讓工程師不用白跑一趟,自己就能透過AR解說提供機台修繕。
後來這個概念真的落實到工廠,We JUMP與全球第三大工具機製造商友嘉實業合作,把AR模擬軟體推出「虛擬工廠」,做到工廠設計、機械模擬、維修培訓功能。同時也透過影像辨識,巡視廠房時透過平板或VR頭盔快速解讀機台資訊。「虛實整合、人機互動、軟硬結合」是未來工業4.0不可或缺要素。
AR普及關鍵不在技術 核心是預算結構成本
事實上,AR跟產業之間就像「魚和水」的關係。從工廠端找到需求痛點,開發AR技術導入應用,接著再回饋給產業做技術升級。大數據分析、工作流程優化,這些都是AR跟產業脈動一致性前進的驗證。
目前We JUMP的獲利,Marie不諱言他們賺的比較像是「工錢」,也就是幫合作夥伴做流程規劃、設備設置、導入教育訓練、新議題更新變動等。而未來真正獲利主力應該從基礎工程變成智能開發,包含品牌形象、知識財產權等。
We JUMP期許廠商導入AR技術時也要調整成本結構思維,圖片來源:We JUMP提供。
這也凸顯AR要普及化,首先面臨兩個挑戰:一來是溝通示範成本高、二來是知識管理付費意願。前者代表先驅型企業要導入AR,一定需耗費溝通教育、素材討論來回時間成本。而後者更暗示,台灣工廠過去較少知識財預算概念,導致停留在願意付硬體成本,對軟體成本付費還在嘗試階段。
台灣工廠能否在管理思維上,對成本預算做結構化調整?不論是AR技術的應用抑或是工業4.0的實現,將是開啟第一哩路的關鍵!
作者資訊
- 記者生涯主跑科技、電商、網路行銷產業,採訪累積超過 500 位國內外企業 CEO、新創企業創辦人、專業經理人。撰寫文章散見各類媒體,三立新聞、蘋果日報、聯合新聞、風傳媒、DIGITIMES、數位時代、CIO經理人、Meet創業小聚、癮科技、Cmoney、La Vie行動家、SmartM、品牌志等。品牌主或創業者,你想分享故事,歡迎來信接洽合作: [email protected]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18-12-05行銷策略講故事勝過談道理 行銷團隊為何需要會說故事的人
- 2018-01-31行銷推薦臺灣數位創新及資料應用產業調查報告 (下)
- 2018-01-31行銷推薦臺灣數位創新及資料應用產業調查報告 (上)
- 2018-01-27行銷推薦2018 CES展趨勢:企業數位轉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