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將搶走我們的工作?IBM 看 AI 未來發展這樣說…

Google的AlphaGo打敗全球各方棋王,Facebook的Bots聊天機器人學習消費者購物喜好,精準推薦商品,又或是Amazon人工智慧語音助手Alexa,十多個國際大廠搶著合作。近年全球科技界吹起人工智慧風,不僅Microsoft 、Google、Facebook先後投入AI研發,甚至全球150家科技公司高階主管一致認為,人工智慧將是未來前瞻科技的首要應用。

物聯網結合人工智慧,下一波產業大變革

當物聯網設備相對便宜,大數據的蒐集越加廣泛,再透過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技術做運算分析。可預期的是,下一波科技產業將正式邁入高速「智慧化」。日前台灣「人工智慧應用產業促進會」(AIOT SIG)正式成立。經濟部工業局主任秘書楊志清指出,各國政府先後推出AI政策,AI技術要接地氣,勢必要跟應用產業結合。台灣除先前的「亞洲矽谷」政策,最新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裏頭的數位建設就涉及AI相關產業的發展。

面對AI來勢洶洶 台灣產業機會點在哪?

既然AI技術是未來無法避免的趨勢,但牽扯層面廣泛,除技術、應用還涉及社會層面。商業應用端,台灣產業結合AI提升商業價值的機會點在哪?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主任洪春暉表示,AI誕生可推溯至1943年,經歷幾波科技環境演進,AI更加速發展原因是,其一大量數據蒐集成為可能。第二是強大的硬體運算效能,成本降低、運算速率提升也讓AI加速。第三則是演算法,提供AI更有利發展環境。

人工智慧除傳統科技大廠投入,新創業者也積極布局,現階段AI新創公司全球就超過1,000家。對於人工智慧對台灣產業的影響,洪春暉認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是兩大重點,深度學習會擴大到不同創新應用,台灣應該要掌握人工智慧新生態系,也就是結合基礎資源(硬體、零組件設備廠)、AI as a Service(技術導向服務、商業資源服務)、顧問及系統整合服務,才能對現有產業做升級、加值。

IBM的Watson贏得益智競賽後

提到AI,馬上會想起IBM的Watson。雲端運算事業部副總經理許仲言指出,IBM投入AI,最早可回溯到1956年。那一年,IBM對外宣布自己不再是硬體、設備廠商角色,而是邁向雲端平台、認知解決方案的公司。IBM在AI上的發展關鍵在2007年之後,IBM研究院率領20人團隊投入研發分析非結構性資料,打造能跟人溝通的機器。之後參加美國益智節目,驗證Watson具備分析非結構資料、與人自由溝通的功能。後來在搶答比賽中不僅打敗真人,更在2014年正式成立Watson部門,預算高達十億美金。

然而,我們身處科技快速且資訊爆炸時代,AI能幫助人類的就是處理龐大資料。這是IBM從三個數字看資訊爆炸現況。

數字一:ITC 2015年全球認知技術的產生產值達20億美金, 2019年320億美金,四年時間成長16倍。
數字二:去年全球有AI、認知技術課程的大專院校超過300間,意謂全球對未來產業的變化非常重視。2018年,應用程式開發,50%的應用開發者會把認知技術納入開發當中。
數字三:IBM研究顯示,2016年全球資料量高達六千個EB,代表我們有能力開發非結構性資料。

早期的Watson,是一台有90台750 Power Chip組成的AI電腦,意謂一秒能處理500G資料,等於一秒能消化一百萬本書。但AI不單單只是能蒐集資料,他的其他功能包含:1語言力,現在IBM AI已能支援12國語言;2推論力,分析評估問題尋找相關資料。3學習力,從資料、資訊、知識到智慧,一連串演進就是把認知能力應用在資料上,將資料轉化為「擴增智慧 」,也就是人類無法觸及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領域。

一台Watson=資料+知識+演算法+人機互動

不久之後,AI就要搶走我們的工作了?

但隨著AI技術不斷前進,能處理的項目越來越多,許多人也擔心,不久之後我們是否都將失去工作?IBM許仲言坦言,在低階、例行性工作,或需要處理龐大資料量的工作,未來將交給AI。人類如果想保住工作,應該要從勞力工作獲得解放,將更多時間投入、創造,更有市場附加價值的內容。IBM舉出目前Watson三大主要使用情境:

1. Empower Advisers,協助知識工作者,透過Watson理解大量知識,例如協助醫師判讀病歷資料、醫學期刊;分析師解讀經濟數據、產業生態;律師分析判決書、法令資料,協助專家做出更快、更好的決策。
2.Transformed Engagement,利用Watson自然語言理解力,打造全通路(官網、網銀、行動、機器人、LINE、FB)對話機器人,提供產品行銷、投資諮詢、智能客服等多樣商業服務。
3 .Optimized Operations,透過Watson認知運算,將企業中後台流程自動化,改善作業效率,如全通路客戶意見分析、保險理賠自動化、經營管理決策支援。

目前人工智慧服務,已經有許多案例延伸到日常生活及各個產業。飲食產業來說, IBM推出 Chef Watson ,蒐集網路現有食譜、食物的化學成分內容,將化學內容透過演算分析。針對使用者想知道的風味食物、相關食材/烹煮方式,透過Watson再產生一百多套新食譜。服飾產業方面,2016年就跟時裝展合作, IBM Watson on Fashion在服裝內裝設上百顆LED燈,根據時尚活動主軸規劃,AI會依據社群媒體對這件衣服的回文內容,進而展現不同情緒的燈光色彩。

甚至娛樂產業,過去剪一支電影預告片需要6~10天,但人工智慧卻能在1天內剪接完成。怎麼做到的?去年IBM跟福特公司合作,把上映電影《Morgan》的預告片交給AI剪輯,背後技術就是輸入過去人類拍出的一百多部驚悚預告片的要素,作為指令輸入。AI再依據這些驚悚要素,從《Morgan》內容蒐羅出10個經典片段,進而剪接成預告片。

不論你是樂觀迎接AI,或是悲觀看待AI將主宰人類社會。能確定的是,全球科技廠商都卯起勁投入AI研發,人工智慧熱潮將不可避免。

延伸閱讀:從一餐麥當勞,看見中國互聯網給世界的震撼教育

 

作者資訊

特約記者 陳薪智
特約記者 陳薪智
記者生涯主跑科技、電商、網路行銷產業,採訪累積超過 500 位國內外企業 CEO、新創企業創辦人、專業經理人。撰寫文章散見各類媒體,三立新聞、蘋果日報、聯合新聞、風傳媒、DIGITIMES、數位時代、CIO經理人、Meet創業小聚、癮科技、Cmoney、La Vie行動家、SmartM、品牌志等。品牌主或創業者,你想分享故事,歡迎來信接洽合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