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90%以上農業電商做不起來?問題出在「效率」

本文作者為張智翔,【果物配】創辦人

虛實整合潮流,連買水果都可以上網訂購,但為什麼 9 成以上的農業電商做不起來?電商的運作效率能不能取代消費者的消費流程跟成本?來看看【果物配】創辦人的分析能否激發你的思考!

電商的本質是「效率的提升」

這幾年很多不同特性的電商名詞跑出來,如:跨境電商、平台電商、生鮮電商、垂直電商、品牌電商、服飾電商等…。但是電商本質其實就是做「零售」,而零售的本質是「效率」的提升。

效率=速度/成本。

成本:生產端到消費者所產生的成本。

速度:客戶從選購到收到貨物的時間。

比較消費者在不同流程買一箱芒果,成本和速度的差異:

成本: (1) > (2)

(1)現有電商:果農→消費者

果農包裝一箱 5 Kg芒果,宅配寄給消費者,果農自己包裝,含人工包裝費1 kg 100元。加上物流費100元共600元,電商平台的人事管銷…等,毛利抓最低25%,末端售價800元,每公斤160元。

(2)傳統流程:果農→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果農有1000 kg的芒果,不需要包裝人工費,批發商1kg 80元全收。一趟車錢到台北2000元,成本82,000元。批發商毛利抓 10 %,約91,111元賣給零售商。零售商每公斤成本 91,111元/1000kg=約91.1元,零售商抓25%毛利,每公斤121.4元。

速度: (1)<(2)

(1)今天客戶從電商平台下訂購一箱芒果,最快的情況下是果農當天採收,隔天到貨。但是會因為氣候、產量、品質等原因,消費者最快也要 3 天內可以收到。

(2)消費者直接到零售商(水果行)直接選購他要的水果,最直接及時,也不需要等待。

目前傳統運銷效率還是比電商高

兩者相比,傳統流程成本較低、速度較高,整體的效率比現有電商還是高很多。

批發商跟果農收的價格比較低,這是合理的。批發商一次大量收購,果農不需要選果、分級、包裝…等,一次全部賣出去,之後的風險耗損全部在批發商身上。相較之下,目前電商跟果農合作都是轉單、特定等級,包裝理貨,對於果農來說其實風險是提升的,轉單也沒保證全部收購,收購價當然會比批發商的還要高。

現在很多電商都想消除中間商的成本。但是倒逼源頭要考慮的整體的產業效率是否真的有提升。農產品因為保鮮短、物流體積大、不易標準化。不像衣服,保養品, 3 C,生活用品,大多體積小、可標準化、物流費攤提小容易配送,供應鏈管理相較農產品來說比較容易。

掌握數據,決定未來

農產品電商模式要成功,我覺得還是非常有機會的。傳統的交易環節多、耗損高,也提升了農產品的末端售價。歐美國家的農產耗損不到 5 %,台灣則是高達 15 %- 25 %。現在資訊的發達,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跟生產者的資訊不對稱,人類最早的直接交易模式會再度成為可能。電商以客戶端的消費行為數據倒逼供應鏈,生產者可以直接知道消費者需求,降低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可以節約非常多的社會資源。

農業電商要做好,就是扮演好「替代傳統農業銷售」的角色,不要只想做資訊流、彙整商家訊息,如何改善收購機制、和讓消費者快速在終端取得商品,也是應該重視的課題。

本文來自張智翔個人臉書,感謝作者授權轉載

主圖來源:果物配粉絲專頁

作者資訊

Wendy H.
Wendy H.
好奇心旺盛傳媒女孩,迎向趨勢追求跨界刺激,正透過文字展開新旅程,努力探索數位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