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紡織遇上科技!《意創坊》拚智能生產,用程式織衣服,打造未來工廠

傳統紡織業,大多走人海戰術,仰賴螞蟻雄兵般的作業員,完成從紡紗、織造、染整、成衣等繁複工序,一道道撐起一整條生產線。

不過,有家位於台中精密園區的針織廠「意創坊」,已搶先走在工業 4.0 的前端,上百坪廠房內,僅 11 台「特殊機台」以及 5 名服裝設計師,不拚勞力全靠腦力,指揮機器如何織衣服,首創全台無人紡織生產線,目前年產量將破 10 萬件。

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表示,「經營一家成衣廠,當成本越來越高,工人越來越難找,我看到明天的危機,所以必須要快速改變。」

全世界紡織業都在追求自動化,讓更多的設備取代人工,無不想辦法改善勞力密集的問題。但是,自動化革命卻非常緩慢。

他指出,成衣工廠做自動化,會遇到一個最大問題:衣服柔軟、蓬鬆,無法像電子產品一樣,可以用機械手臂夾取。觸覺是紡織業自動機械化,目前尚未能克服的難題。

尤其,自動化的效益要高,生產的產品必須單一。隨著快時尚品牌崛起,款式推陳出新非常快,同一個款式隔年也不會再生產,製程、設備都要跟著改,因此推自動化的效益也不高。

為解決大量勞動力問題,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打出三張王牌:第一是 3D 列印一體成型無縫機;第二是串聯大數據,智能管理;第三是佈局小型衛星工廠,就近供應。

(透過 3D 列印一體成型無縫機,平均 60 分鐘就能完成一件衣服。/圖:意創坊粉絲頁 Yarns & Colors)

創新一: 3D 列印一體成型無縫機,快速生產、精省人力

什麼是 3D 列印一體成型無縫機?

傳統毛衫針織編織機,是用人工或是半自動設備,將紗線拉進機台再搖出衣片,把各個部分的衣片,經過織造、縫合等工序,才能完成一整件完整的衣服。而意創坊用的特殊機台,則導入數位設計軟體,由設計師對針織機下指令,讓紗線直接織出一體成型的成衣,大幅縮短製作時間,少了紡織產業最耗費人力的工序。

傳統針織廠的自動化,是以不同的機台,完成不同的縫製工作,例如:袖子、前身、後身、領子等不同部位,再將不同部位縫合一起,每個工序都需要不同的機台設備。

然而,意創坊的創新在於,把各種的衣物樣式與纖維數位化,讓設計師可以在軟體上挑選紗線原料,再由電腦模擬款式,並透過AI技術,把設計稿轉為程式語言,寫入 3D 列印一體成型無縫機,快速運轉一針一線,直接織出各種款式衣物,包括圍巾,手套,襪子等服飾配件,節省大量開發與打樣的時間。

尤其,自快時尚品牌崛起之後,潮流趨勢越來越快,追求少量多樣。意創坊不得不加速轉型,力拼從 1 個月縮短至 1 禮拜內,就要讓新款上市。

創新二:串聯大數據,設計、品管、出貨一把抓

建立自動化之後,下一步就是智能管理,真正做到智慧化生產。

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指出:「自動化不等於智能化,關鍵在於能不能把整個供應鏈串聯大數據利用智慧系統,生產製造時發生問題,會立即反應給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人就能快速反應立即解決

他舉例,工廠常見有 ERP (企業資源管理系統),把客戶報價、供應鏈管理、品質控管等數據,放在同一個平台上,大多用來改善製程、提高效能。但是,這一步僅做到資料收集,往往一個月後才來檢討月報表,既無法做到智能管理,也無法即時反饋數據。

智能管理,除了隨時掌握工廠運作與接單狀況,面對終端銷售狀況,重點在於讓決策者可以快速做出判斷。

以往傳統成衣廠,只能躲在背後默默做工,如今有了大數據就能主動出擊。

例如:哪款時裝賣得好、還有多少庫存、判斷是否接單、能否如期交貨、哪個據點該補貨,利用大數據都可以探知客戶與消費者需求。

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指出:「過去做代工,不問市場需求,埋頭苦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傳產研發思維必須轉變,要先了解消費市場,再來看工廠能做什麼?

創新三:佈局小型成衣廠,靠近市場、就近供應

目前,意創坊年產量上看 10 萬件,規模雖不大,但開發期間短,可以少量下單,比起大規模生產線,不用仰賴大量人力,可以鄰近消費市場,這成了關鍵優勢。

關於未來藍圖,他提出了「全球紡織便利店」的創新概念。

也就是,在目標消費市場,周邊建立小型生產基地,例如:紐約、米蘭、巴黎等設計城市,主打少量、客製、快速的優勢,把工廠蓋在都會區,可以快速抓準市場潮流,就近服務當地服裝品牌與設計師。

以前客戶要看到樣衣,要經過打版、裁縫等階段,產品寄到國外品牌設計師手上,至少要花兩週,如果中間溝通有落差,樣衣需要再修改,所花的時間更長。

有了 3D 列印一體成型紡織機,客戶可以在雲端上翻看意創坊累積多年的紗線與版型,拿到設計稿之後,再由台灣設計師轉為程式語言,上傳到其他生產基地。

位於都會區的小型衛星工廠,設計師在虛擬試衣系統上,確定尺寸、花色、版型之後,把紗線織成一體成形的成衣,變成馬上能穿的衣服,平均 60 分鐘就可以完成打樣,讓客戶在3天内就能拿到樣衣,省下來回打樣的時間與開發環節。

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表示,「未來的成衣廠,有可能跟便利商店一樣方便快速。」

(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2016 年引進最新設備和技術,與實踐大學服裝系所、日本島精機械合作培訓學生/圖:意創坊粉絲頁 Yarns & Colors)

創新商業模式,技術人才是關鍵

在工業 4.0 席捲全球的浪潮下,從品牌端到製造端,無不上緊發條投入自動化。但是,想引進 3D 列印一體成型無縫機,最大的問題在於技術人才的短缺。

因為,想要操作這台機器,除了要會設計,還要會寫程式,才有辦法指揮機器織衣服。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強調:「我的人員不是來做工,而是用人的智慧來操控機器的效能。」

然而,為打造智能工廠,光重新培養人才,就讓他花上 2 年時間。

有鑑於中國挖角文化嚴重,他看中台灣人才的創造力、設計力和穩定性,毅然決定回台拜訪數間大專院校服裝相關系所,並提出產學合作構想,有心引進最新的設備技術,為的是培養一批電腦針織設計人才。

第一梯合作計劃,由實踐大學、意創坊、日本島精機械(SHIMA SEIKI)聯手打造「針織設計培育中心」,董事長陳志軒不惜砸重金,投入機台、師資、技術、軟體等資源,兩年下來為台灣紡織產業造就了許多關鍵技術人才。

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坦言:「兩年下來燒了不少錢,我的目的就要人才。無論企業如何發展,人才永遠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再大代價都值得投資。」

除此之外,臺灣紡拓會也加入了人才培訓的計畫,為臺灣針織技術人才提供更多的資源,去年意創坊與紡拓會,共同舉辦了產業海外的媒合會,除了幫助這些針織技術人才找到未來出路,同時協助解決台灣紡織人才稀缺的困境,共創雙贏。

第一批學生培訓完成,2018 年底意創坊才開始接單生產。

這座智能無人紡織廠,沒有車縫工和縫紉機,從無到有設立,導入數位設計軟體,搭配自動化機台,年產量上看 10 萬件,並逐年向上攀升,已交出初步成績單,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經營製造加工廠,更要有品牌意識

意創坊擁有傲人技術,最有實力發展自創品牌。談到品牌這一塊,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表示:「很多人覺得要有一個商品,走 B2C 消費端才需要做品牌。但,我要的是,讓公司成為 B2B 業界第一品牌。」

他以英特爾為例,英特爾提供電腦製造商 CPU,它雖不是 B2C 的消費商品,名氣不只製造大廠知道,連消費者也知道。所以,無論是哪一家電腦廠商,內建都有英特爾的產品,它的品牌力就是品質保證,英特爾無疑成為最大贏家。

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強調:「即使是製造加工廠,不做商品只做產品,中小企業同樣要有品牌意識,讓自己成為業界品牌。」

傳產拚轉型,走出去是第一步

很多傳產企業,想嘗試轉型卻不知道該如何做?意創坊董事長陳志軒給出幾點建議:

第一,想轉型一定要走出去,站在外面看裡面,才知道想改變什麼?沒有走出去,不會有想法。有想法之後,再來談數位轉型,如何用大數據、智能管理等問題。

第二,至於該如何走出去呢?他說:「你可以走到上下游客人那裡去,多參加世界各地展會,多接觸不同的人群,留心別人的問題,因為問題裡頭往往藏有商機。」

第三,轉型不能只靠一代老員工,一定要有新的人才加入企業,才可以加速傳產轉型。因此,他再次強調,「人才是產業中最重要的資源。



主圖來源:意創坊粉絲頁 Yarns & Colors

延伸閱讀:
一場不到 300 人報名的活動!如何 18 天集客破萬人?遠雄公益日大揭密 – 專訪宏林跨媒體王聖安
品牌工程的推手!讓鋼鐵業多了文創味,把食品工廠變觀光樂園 – 專訪學院派行銷人王福闓
教中文好崩潰?台灣女孩創漢字圖解 Chineasy ,讓外國人秒懂中文字

《意創坊》相關資訊

意創坊粉絲團
誰說紡織業是傳產?服裝設計師也要學寫程式!這間台灣成衣廠要靠智能生產網絡,顛覆Zara、H&M||商周
快時尚成衣廠回流台中,無人產線年織8萬件衣服|天下雜誌

作者資訊

江 姿儀
江 姿儀
以媒體寫作為終生志業的人,渴望成為雙刀流寫手,左手寫創意文案,右手寫商業文章,仍持續累積媒體寫作經驗,期盼以動人有感的文字為企業品牌創作數位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