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悅徵信社
徵信社在台灣走過數十個年頭,在工業發展快速而複雜化的社會裡,徵信社的觸手伸及大城市與小鄉鎮,替人解決大大小小的人際紛爭與利益衝突。如今資訊數位化以及隱私意識抬頭,徵信社也必須思考如何運用數位行銷,將資訊數位、影視化,讓大眾能更容易吸收關於徵信產業的面貌,利用網路社群與大眾拉近距離,消減大眾對於徵信產業的負面印象及疑惑。
徵信社傳統行銷手法以量取勝,盼數位行銷帶來革新整合
在城市巷弄、鄉間小路之間,是否對於「抓姦」、「離婚」配上幾串電話號碼的廣告有印象呢?是路上的廣告傳單,還是黏在電線桿上用奇異筆寫的塑膠板,還是在牆壁上用噴漆所勾勒的字眼呢?這些其實都有可能是早期徵信社廣告宣傳的傳統手法,而在網路媒體興盛且社會風氣複雜的今天,在路上看到這些傳統廣告的手法可能會因為其相對粗糙而被貼上「有風險」、「做黑」、「詐騙」等負面聯想的標籤。
本就因為與「隱私」相牴觸而受群眾警戒的徵信業,更是迫切需要思考數位轉型、數位行銷的效益,網路發散廣泛且快速的優勢,是建立品牌信譽與揭露產業本質的好工具,對於徵信社感到神秘又有點懼而遠之的大多數人,也會是一個重新認識徵信社的好機會。
建立品牌形象官網與內容經營,服務早在成交之前
數位轉型的第一步,許多品牌都會選擇建立形象官網或社群,徵信社品牌當然也不落人後,擁有一個乘載形象、服務精神的形象網站,是數位轉型中最基本的事。
品牌形象官網並不單單只是一塊網路上的「招牌」,群眾上網是為了要找答案,因此在形象官網中也應放有含基本解答的資訊服務,讓使用者感受他不只是在看一塊招牌、好幾頁的廣告,而是在瀏覽官網時就有獲得解答、被服務到的感覺。以知名徵信社官網為例,依照業務性質可以規劃有以下分類:
- 服務項目:清楚列出徵信社提供的服務範圍。
- 服務流程:清楚列載從諮詢到成交、執案,再到結案的委託流程。
- 徵信社費用:徵信社案件的客製化程度高,但還是不能忽視揭露費用帶給需求者在判斷上的重要性,應該要清楚說明計費起價、實際價格計算變音等。
- 常見問題:將需求者最高機率會有疑問的問題,在官網中是先揭露,讓使用者不必多一道聯絡步驟才能獲得解答,增加使用者的好感度。
- 文章專區:內容的經營不僅可以提供給使用者更多關於徵信社本身、徵信案例、法律知識等文章參考,還可以提升網頁的SEO品質,讓更多人看見以外,也提高在網路上的信譽。
- 新聞報導:如有具公信的新聞報導也可以揭露在官網,增加使用者的印象。
- 聯絡我們:行動呼籲(Call To Action)可以鼓勵使用者實際聯繫的意願。
將資訊影視化、娛樂化,拉近與大眾的距離
比起通篇文字,現代人更偏好透過影片來吸收資訊,從YouTube的歷久不衰到短影音的盛行便能觀察到這個現象。
十多年前就以知名藝人-蔡閨為形象代言人的君悅徵信社,在十多年後的今日不畏數位化時代,善用大眾以視覺主導資訊吸收的關鍵,沿用藝人與徵信社多年結合的深刻形象,擬定貼合形象、趣味十足的腳本,打造個性獨特又鮮明的形象影片。
回歸為人服務的本質,不忘線下曝光與群眾互動
數位轉型需要用長時間的經營去換來階段性曝光效果的一場馬拉松,但在奔跑的同時,切記不要忽略了實體線下行銷的優勢。
我們可以說所有的品牌、產業,都是為了服務「人」而生,雖說數位行銷的趨勢也是為了提供大眾更方便、更快速的生活步調而起,但追本溯源,這都歸因爲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變遷,「人」只是因大環境的變革而收影響的對象。從這樣的邏輯我們可以洞察到,既然有人會因爲科技發展而求快、求數位體驗,就有人不會受到這樣的影響,仍重視實體的互動與體驗、感受。
君悅徵信社洞悉到徵信產業是一個高度與「人」為伍的產業,加上徵信需求不容易被需求者本身意識到,因此徵信社的宣傳與曝光是相對不容易的,特別是群眾對於徵信產業有所警戒的情況下。因此在投入數位轉型的路途中也運用了創意,改造麵包車作為移動式廣告的載體,即使沒有大肆宣傳推銷,光是形象具體、可愛的麵包車出現在大街小巷,便已經與群眾、與城市,產生了印象的連結。
洞悉徵信產業既不是傳產,也不是盛行、新興的服務業,在數位轉型的路上不能操之過急,將所有資源投入到網路經營。先從基本的形象官網、形象影片,適度地善用代言藝人的形象與口碑,並且重視結合線下行銷的效益,走上最適合徵信產業、自家品牌形象的數位轉型道路!
更多數位轉型案例
作者資訊
- 我們致力於提供台灣行銷從業者專業、實用的文章內容,若您也認同我們的理念,歡迎來信投稿:[email protected]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1-20生活時事2025 年度 Podcast 趨勢:重新定義 Podcast 的一年,廣告、訂閱、AI、影音全升級
- 2025-01-16行銷案例智慧倉儲轉型:從硬體到軟體的全面升級
- 2025-01-15行銷創意讓廣告走出家外,以 DOOH 捕捉現實中的行銷機會,打造創意家外廣告應用
- 2025-01-13生活時事為什麼高績效員工最容易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