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世界

“Cosette Sweeping” 圖片來源: 維克托·雨果 (Victor Hugo) 著 Les Misérable 《悲慘世界》 (1862) 插圖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李育修博士/現職: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副教授研究學者) 、聯合國亞太經社會 (聯合國亞洲總部) 聯合國官員和雇員中文班導師 (前聯合國首席)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悲慘世界》是一部兩百多年前的小說, 但在2024年的今天, 為什麼《獨家報導》的《信仰與人生專欄》還談拿破崙戰爭時代為背景的《悲慘世界》呢? 因為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 按這部小說作者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定義, 依舊是一個悲慘的世界。

雨果在《悲慘世界》序言寫道, 當時法國社會存在三大世紀未解難題, 節錄如下: “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 黑暗使兒童羸弱。” 雨果解釋: “凡法律和習俗造成的社會壓迫,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 並使人類在上帝賦予的與生俱來的命運上強加厄運, 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這樣的世界就是悲慘世界!”

時至今日,人類難道還活在強權壓迫人民的《悲慘世界》嗎? 正如上文所言,儘管雨果筆下描寫當時的法國, 反思當代世界的悲慘程度, 不比雨果描繪的法國19世紀初還少。 一方面,歷代人類的國家社會, 難道不都遭受強權 (舉例: 政治、 經濟、 司法、輿論等) 壓迫百姓呢? 試問哪個國家和世代倖免呢? 另一方面,除了雨果說的, 幾千年歷史以來, 誰能否定現實活在苦多於樂, 戰爭多於和平, 疾病和瘟疫危害健康和生命的世界呢? 若仍不相信上文所言, 請讀者拜訪台北, 聽聽買不起房的年輕人哀怨, 體驗體驗沒居住正義的台版《悲慘世界》。

沒能改變的《悲慘世界》

顯然,人類歷史上不乏挺身而出和試圖改變悲慘世界的哲學家、經濟家、文學家、政治家和宗教家。 古希臘時代, 哲學家柏拉圖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 論用正義和秩序, 建立一個理想國。 在他著作的《理想國》對話錄, 強調 “正義的城邦, 一定是智慧的、勇敢和節制的。” 他針對國家治理說: “靠理性和正確信念幫助,由人的思考指導著的簡單而有分寸的欲望。” 與“為數眾多的下等人的欲望, 被少數優秀人物的欲望和智慧統治著。”

可惜, 從柏拉圖生前到柏拉圖死後幾世紀以來, 人類在地上建立各個邦國, 從不存在這樣的《理想國》。 歷史證明 《理想國》僅存在柏拉圖和他讀者心中, 無法付諸實踐。

一千多年前, 中國東晉時代(317年-420年), 文學家陶淵明藉由寫下《桃花源記》(摘自《陶淵明集》), 表示對當時世局的不滿 (尤其厭倦官場和戰亂), 描繪作者心中寄託一種安詳、美好生活的理想世界。

可惜, 「桃花源」僅是這位田園詩人虛構的世外桃源, 無確切考古證據證明它存在。 至於為何這首千年古詩仍在現代有那麼大迴響? 當人活在悲慘世界, 內心渴望一個陶淵明文學中才有的存在, 一個漁人偶入與世隔絕 、和平寧靜、 安居樂業的「桃花源」。

百年前, 樂觀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 W. F. Hegel,1770-1831)提《進步主義》歷史觀, 認為人類社會螺旋上升, 持續發展, 直到完美。 表面上, 人類文明似乎如黑格爾的預期。從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西方國家治理的經典《理想國》和東方的《桃花源記》到二戰後《聯合國》憲章, 以及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消費主義等相繼問世。 從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 從生物科技革命和基因工程革命到AI人工智能革命, 從人類的腳步 (例如阿姆斯壯) 踏上月球到傳言AI人工智能將取代所有語言老師。

但幾千年來,事實證明人類過去歷史和這世紀總是不斷面臨自然災難 (例如洪水、饑荒、瘟疫) 和人為災害 (例如戰爭殺戮和台灣無居住正義的高房價) 等未解難題。

哲學家柏拉圖、黑格爾和文學家陶淵明皆個人小我力量, 在當時身處的悲慘世界, 做出改變的努力, 並藉由文學, 寄託一個理想。 但是否有國家聯合起來的力量或一個超級強國的力量, 扭轉改變現實的悲慘世界呢?

《联合國憲章》的簽署 (1945年)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联合國憲章》的簽署 (1945年)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 (10月24日), 一個致力促進諸國維繫和實踐世界安全與和平、 發展經濟和社會並提供人道救援、保護人權與公民自由、捍衛國際法等宗旨的聯合國 (The United Nations) 誕生了 (請參考《联合國憲章》)。 如今, 聯合國邁入80年, 回顧與展望聯合國這史上最大的眾國團結合作機構, 誰敢說聯合國實現其二戰後成立的宗旨呢?

聯合國反倒是面對其效力的挑戰, 連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在2020年質疑聯合國, 節錄如下: 「聯合國不只是在戰爭和停火問題上難以取得成果。…聯合國那…旨在2030年以前消除貧困…..等不平等現象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已經岌岌可危」。 (引用《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網址: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00917/united-nations-general-assembly/zh-hant/)

美國首都 (Washington, D.C.) 倒影 圖片來源: Haiyun Jiang,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美國首都 (Washington, D.C.) 倒影
圖片來源: Haiyun Jiang,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若聯合國過去70多年付諸努力, 卻沒能改變這悲慘的世界。 有讀者可能會說: 或許目前地表最強的超級強國 (指美國) 能? 想想近代美國最傳奇的第44任總統歐巴馬 (Barack Obama), 試問哪位美國總統在任期第一年便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Nobel Peace Prize) (2009年10月9日), 並且在2017年1月以60%的民意支持下卸任。 可惜, 這樣一位2004年演講 《無畏的希望》為競選主題的傑出參議員, 並以「改變」 (“Change”) 和「是的,我們可以做到」(“Yes we can”)為號召的總統, 在他總統任內 (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和卸任後川普和拜登時代的美國, 究竟有多少向善向好的改變?

美國難道引領眾國走向更善更美的世界? 一方面, 肯定美國在多個領域有強大實力, 尤其捍衛自由、 民主、 人權和學術研究等價值觀, 美國有良好典範。 另一方面, 美國在道德上陷入大衰落和大敗壞, 舉例說明, 零元購 (搶劫商店) 風潮造成正當生意經營者的重大損失。 同時 ,不光是同性婚姻和不男不女的變性時尚造成傳統一男一女婚姻制度的分崩离析, 不能有效控管槍枝和墮胎也造成人命無辜犧牲的悲劇。

當美國和聯合國擁有世界最高權力、財政經費、政治與軍事力量, 但沒能改變這悲慘世界。 人類的希望在哪呢? 不指望地表最強的美國和眾國團結合作的聯合國, 盼望又能在哪尋找呢?

同樣,《理想國》、《桃花源記》和黑格爾的思想沒能改變當時悲慘的世界, 更遑論這樣的文學啟發或影響後代讀者多深, 頂多心裡寄託罷了。 若努力實現心中的《理想國》、《桃花源》和《進步主義》, 恐怕讀者最終失望嘆息, 承認《理想國》、《桃花源》和《進步主義》不存在這敗壞的悲慘世界。

《聖經》裡描述的《悲慘世界》

從亞當在伊甸園的墮落, 到挪亞方舟的大洪水審判世人。 從巴别塔事件的變亂口音, 到索多瑪和台灣同性婚姻等心理變態的敗壞。 《聖經》誠實指出地上一代一代人類無疑是自我墮落的歷史。 《聖經》同時告訴我們 「黑暗」、「罪」和「虛空」等狀態和其他形容詞, 描述人受困在這樣的悲慘世界。

《哥林多後書四章4節》示意圖 圖片來源: Warrior Woman’s Instagram
《哥林多後書四章4節》示意圖
圖片來源: Warrior Woman’s Instagram

第一,《聖經》說: 人活在黑暗中。 更確切說, 人類活在被撒旦 (魔鬼) 蒙騙的屬靈黑暗中, 藉由假宗教等騙術, 無法認識創造他們的創造主 (【支持經文】 在《哥林多後書四章4節》 「不信之人, 被這世界的神, 弄瞎了心眼」) 。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心地昏昧黑暗 (【支持經文】 摘自《以弗所書 四17節》「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

第二,《聖經》又說: 人活在罪惡中。非基督徒的人生道路, 罪帶來痛苦, 從生到死, 罪當王, 被罪綑綁, 簡單說即被罪的權勢所控制, 一生痛苦到死 (受造界人類自從先祖亞當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 亞當後代子子孫孫便倚賴分別善惡的知識, 而不倚靠上帝、不信上帝、不服上帝, 這就是歷史上罪的最早來源) 。

第三,《聖經》也說: 人活在虛空中。十九世紀英國偉大的傳道者萊爾(J. C. Ryle,1816-1900) 有句名言是這麼說的: “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將消亡腐爛。你能獲得的每一個頭銜都將失去。你從人那裡獲得的一切榮耀都將化為烏有。 為永恆而活。為那位為你死的主而活” (【支持經文】 摘自【所羅門王】對人生「捕風」比喻, 在《傳道書二章11節》: 「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

最後,關於末世, 《聖經》說: 「在末後的日子裡,將有艱難的時候來到; 因為人們將會愛自己、愛錢財,又自誇、又驕傲,褻瀆神、悖逆父母、忘恩負義、毫不聖潔、 沒有親情、不肯和解、惡意控告、不能自制、殘忍凶暴、不愛良善、 背叛出賣、任意妄為、自以為是,愛享樂過於愛神, 有敬神的外表,卻否定敬神的實質」(摘自《提摩太後書 三章1-5節》)。

綜述上文, 聖經歷史和人類現況, 均否定和駁斥黑格爾哲學裡盲目的樂觀進步。

《悲慘世界》裡的福音

回到《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小說的主人公冉阿讓因姐姐的孩子飢餓偷了一塊麵包, 被判刑服勞役十九年。 出獄後被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過夜, 冉阿讓卻偷了教堂的銀器。等警察抓到冉阿讓和他手裡的贓物, 來到主教面前, 主教和冉阿讓有了以下對話, 節錄如下:

「呀!您來了!他望著冉阿讓大聲說,我真高興看見您。怎麼!那一對燭台,我也送給您了,那和其餘的東西一樣,都是銀的,您可以變賣二百法郎。您為什麼沒有把那對燭台和餐具一同帶去呢?

「警察隊長說: 難道這人說的話是真的嗎?我們碰到了他。他走路的樣子好像是想逃跑的人。我們就把他攔下來。他拿著這些銀器……他還向你們說過,主教笑容可掬地岔著說,這些銀器是一個神甫老頭兒給他的,他還在他家裡宿了一夜。我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你們又把他帶回到此地。對嗎?你們誤會了。既是這樣,隊長說: 我們可以把他放走嗎?主教回答說: 當然。」

「主教走到他身邊,低聲向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允諾過我,您用這些銀子是為了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冉阿讓絕對回憶不起他曾允諾過什麼話,他呆著不能開口。主教說那些話是一字一字叮囑的,他又鄭重地說:冉阿讓,我的兄弟,您現在已不是惡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 我贖的是您的靈魂,我把它從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精神裡救出來,交還給上帝。」

冉阿讓從主教的饒恕裡獲啟示,離棄罪惡,成為行為正直善良的人, 化名當市長,解救芳汀, 並撫養她的女兒珂賽特。 冉阿讓人生末了帶著愛與滿足, 死在珂賽特懷裡, 離開這個世界。 早年經歷人間一切苦難大全的冉阿讓, 因著後來歸信的宗教信仰, 人生後半生的義舉, 死前領受的愛, 讀者豈可說這位《悲慘世界》故事裡的主角冉阿讓至死還活在一個悲慘世界嗎?

《悲慘世界》感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雨果藉著筆下《悲慘世界》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主教對冉阿讓的感化, 顯示上帝對罪人的愛。 可這麼說. 《悲慘世界》創作的源頭, 是一種救贖的福音。 這並非來自人文主義的道德和博愛情操, 而是一種宗教信仰的力量, 一種由故事中主教所代表的、屬乎基督教的信仰。 雨果厲害之處是使用高尚的文學手段, 細細詮釋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將福音的大能, 強而有力的透過文學的張力, 展現出來。 用世俗人接受的小人物誌, 冉阿讓在小說裡的人生故事, 對世人述說上帝對人的愛、 憐憫與恩慈。

綜合本文先前論述的和《悲慘世界》裡的唯一福音, 人類世界本身毫無盼望, 不是希望的萎縮, 而是希望並不存在。 然而, 從神而來耶穌基督的福音, 才是這悲慘世界裡的唯一救贖。

《悲慘世界》的命運, 《聖經》怎麼說? 《聖經》論未來有更好的世界

如同在亞伯拉罕的時代, 上帝用天火審判, 毀滅了作惡的所多瑪與蛾摩拉 (【支持經文】 摘自聖經《創世記十九章24節》「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 。 所多瑪與蛾摩拉就是強有力的例子, 神在千年前用火的審判, 銷化燒盡所有地上之物。 《聖經》也描述了一樣的世界末日情景 (【支持經文】 摘自聖經《彼得後書三章10節》「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 。

上帝的天火審判所多瑪 (Sodom) 與蛾摩拉 (Gomorrah)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上帝的天火審判所多瑪 (Sodom) 與蛾摩拉 (Gomorrah)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和《聖經》有一致的天火滅城情節, 也出現在約翰班扬 (John Bunyan, 1628-1688) 最膾炙人口的著作 《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歷程》並非僅是寓言故事。 《天路歷程》描述我們住的這世界是個終將毀滅之城, 類似亞伯拉罕時代的所多瑪城與蛾摩拉城。 因此, 我們須逃離這毀滅之城。 從墮落者變成基督徒後, 尋找往天城 (上帝的城市) 的路上走, 直到走到天城。 是的, 我們生在這悲慘世界的目的就是要走這一段《天路歷程》 (【支持經文】摘自聖經《希伯來書十三章14節》「在這裏,我們本沒有永存的城,而是在尋求那將要來的城」) 。

面對這悲慘的世界, 美國歌手Matisyahu 在2008年唱出 “One Day” (筆者譯: 總有一天) 這首歌, 表達對終止暴力的希望。 這首歌寄託於未來某一天, 祈禱將有那麼一天, 有一個和平與諒解的新時代來臨 (引用【Matisyahu – One Day】 網址: https://youtu.be/WRmBChQjZPs?si=rIjJ-vfquLEa4X89)。 那麼, 究竟歌手Matisyahu唱的 「總有一天」能否成真呢?

更美的世界 (又譯: 更好的世界) ‘A Better World’ (書名) 圖片來源: 聯合國亞太經社會 (聯合國亞洲總部) 圖書館藏書
更美的世界 (又譯: 更好的世界) ‘A Better World’ (書名)
圖片來源: 聯合國亞太經社會 (聯合國亞洲總部) 圖書館藏書

原來, 今生生活在這《悲慘世界》, 只為走一段《天路歷程》。 在這短暫的今生, 神的話語 (神的道) 和聖靈進入基督徒的生命, 能改變人的生活, 帶來光明 (不住在黑暗裡), 帶來力量 (克服征服罪惡的權勢) 。 當聖靈住在基督徒心理, 基督徒享有「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聖靈結的果子 (【支持經文】摘自聖經《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 這和墮落的人困在「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党、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 形成鮮明的對比 (【支持經文】摘自聖經《加拉太書 五章19-21節》)。 天路客走在此生短暫的《天路歷程》, 嘗到聖靈結出果子的滋味, 預先享有天堂的小小滋味。 明白終點站是永生神應許的新天新天, 和世間的繁華比起來, 不論走在天路路上或抵達終點, 怎會感到虛空呢?

今生的《悲慘世界》只是過客。 我們最終的目的地, 不是停留在這《悲慘世界》。 時間會有一天沒了, 當世界末日來臨, 如同《聖經》說「不再有時日了」。 儘管歌手Matisyahu口裡唱出的「總有一天」, 但他沒唱出的是未來將有一代人類, 終於走完這《悲慘世界》 時間洪流裡的暫時, 進入永恆永生的領域 (【支持經文】摘自聖經《啟示錄十章5-6節》:「我所看見的那踏海踏地的天使向天舉起右手來,指著那創造天和天上之物、地和地上之物、海和海中之物,直活到永永遠遠的,起誓說:不再有時日了」) 。

親愛的讀者, 請問您要在哪度過永生呢? 今生只是短暫的《悲慘世界》。 不要指望住在今生《悲慘世界》裡能實現《理想國》和《桃花源記》。 學習仿效《悲慘世界》小說裡的主人公冉阿讓, 皈依基督教信仰 (不僅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替您贖罪, 祂也將祂那聖潔無瑕的義, 歸算給信靠祂的人), 那裏才有永恆上帝應許的新天新地, 一個不再有眼淚的新城: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摘自聖經《啟示錄二十一章4-6節》) 。

「在這裏,我們本沒有永存的城,而是在尋求那將要來的城」
(摘自聖經《希伯來書十三章14節》)


更多《獨家報導》

 

 

作者資訊

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