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豪毅專欄/賀錦麗民調高於選票 台灣為何看走眼

圖/翻攝網路

文/何豪毅專欄

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共和黨川普以295:226張選舉人票大勝對手賀錦麗,重登寶座,創下許多記錄,包括高齡78歲最高齡當選、第一位被刑事定罪後當選的總統,同時他也是繼1892年民主黨克里夫蘭之後,相隔132年,美國史上第二位、共和黨第一位任期不連續的總統。

做為少數族裔(印度及黑人混血)政治人物、做為少數女性從政代表,賀錦麗在上屆總統大選時拜登選為副手,成為美國歷史上位階最高的女性官員,而本屆總統大選,她又在拜登退選時的欽點接班,出線成為總統候選人,她也是繼希拉蕊之後,民主黨連續第二次提名參選總統的女性候選人。

坐擁少數族裔、女性從政人物,理論上其身分就具有極高的「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對於號稱種族鎔爐的美國而言,應該是再適合不過,而選前的民調也顯示賀錦麗與爭議不斷的川普在民調上呈現五五波,為何開票時七個搖擺州卻出現全紅(投給共和黨)的態勢?

自1936年蓋洛普民調準確預測小羅斯福當選總統以來,向來崇尚科學的美國社會,選前民調總被各大媒體所重視,然而此次民調全面失準。《紐約時報》指出,美國超過90%的郡,對這位共和黨億萬富翁的投票率高於2020年,許多學者都認為,民調總是沒辦法找出川普部分隱藏的支持者,這次的選舉更擴大了這個缺口。

就連知名的民調專家、政治學者游盈隆在廣播媒體專訪也抱持猶疑態度,無法解釋為何美國民調會跌破一地眼鏡。

過去美國選舉民調失準並非沒有前例,最特別的一次是1982年競選加州州長的全洛杉磯市長湯姆布萊德利。這位非裔美國人當年由民主黨提名競選州長時聲勢一片看好,各家民調普遍都高出共和黨對手5個百分點,然而投票結果卻大相逕庭。

布萊德利的翻車,讓民調學者開啟了新的篇章。新的研究發現,基於政治正確,部份選民在民調時不願意坦白基於種族的否定態度,但走進投票所時最終還是把票投給白人。這種投票時存有種族歧視心態,卻不願在民調時坦承的現象,就被稱之為「布萊德利效應」(Bradley Effect)。

布萊德利效應在美國影響至深且鉅,且由於發生在向來主張開明進步的民主黨人士,據聞還影響了兩任前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和鮑威爾(Colin L. Powell),兩位都因此拒絕投身選舉。直到2007年民主黨推出歐巴馬並高票當選,才有人主張布萊德利效應已經在美國失效。

混有種族、性別問題,布萊德利效應是否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發揮效果,尚不得而知,從現象面來看,曾有「小三」、「零元購」爭議的賀錦麗在七個民調顯示打平的搖擺州全數敗北,是否為布萊德利效應死灰復燃,無疑是接下來民調研究可以深究的課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作者資訊

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