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涼,11月即將迎來冬令節氣,華人往往習慣在寒冷時節選擇中藥進補來養生,但現代人由於物質基礎提升,大多是營養過剩或營養不均衡的體質,不宜使用過多肥甘厚味之品,否則不當進補反而傷身。三高的慢性病患者亦不宜隨意使用補性太強的藥材,以免造成血壓過高、血糖控制不佳。應把握中醫「虛者補之,寒者溫之」辨證施補的原則,選擇合適中藥材或膳食,也要注意是否有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林晉暉說明進補方式概括分三種:
1. 溫補
溫補又稱熱補,適合虛寒體質的人。怕冷、手腳冰冷的陽虛體質者,可使用牛肉、羊肉、烏骨雞、桂圓等溫性食材,搭配山藥、生薑等藥材燉煮,用以改善寒性體質。若是容易頭暈、疲倦無力、面色蒼白的氣血兩虛體質,則適合使用黃耆、當歸等組成補養氣血,可搭配烏骨雞或排骨燉煮。
2. 平補
平補使用溫和的藥膳進行調養,適合一般無特殊體質的人群。四神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不會太過燥熱,又能增加消化功能,適合大多數人在冬天進補時使用。
3. 涼補
燥熱體質的人應選擇涼補,適合食用螃蟹、牡蠣、紫菜、蓮藕等食材,有助於降火清熱。如果容易出現口破、便秘等燥熱症狀,可以使用百合、銀耳、蓮子搭配食材料理,達到養陰清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