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傳媒|記者吳安妮/綜合報導
近年來隱形矯正蔚為風潮,不少人為追求美觀與便利,選擇配戴透明牙套進行齒列調整。然而,矯正並非「戴上牙套就等變美」這麼簡單。從療程前的全面評估、療程中的專業監控,到療程後的精密微調,皆不可輕忽。
歐耐恩提醒,若僅透過APP回傳照片給線上客服人員,未經實體看診與醫師專業監控,僅依賴App與說明書操作,可能使醫師無法及時掌握矯正進度,進而影響口腔健康,可能產生牙齦萎縮、牙縫加大等風險。並進一步解析隱形矯正常見的三大風險。
矯正前置要評估 牙齒病灶處理不可忽視
齒列矯正並非單純美容療程,而是需要醫療前置條件的專業計畫。若患者在未處理根管感染、牙周病、蛀牙、或臨時假牙的情況下進行矯正,矯正力道可能促使原有病灶惡化。
這些未處理的口腔問題在矯正過程中,可能導致牙齒鬆動、牙齦退縮,甚至神經受損等風險。因此,矯正療程應由合格牙醫師進行完整的全口檢查,確認牙齒與牙周健康狀況,再量身訂製矯正計畫,確保穩健的治療流程。
回診頻率依狀況調整 醫師動態判斷為安全依據
部分廠商將療程回診時程寫在牙套袋上或設定在App中,患者依照固定頻率「打卡式回診」,若無醫師實際看診與調整,恐無法即時掌握個別進度,可能影響治療調整時機及成果。
回診時間應由醫師根據牙齒移動狀況、牙周健康、骨質條件等動態調整,從初期每月回診,後期依穩定情況逐漸拉長至2至3個月進行專業追蹤。
矯正後微調階段不可忽視 細節把關影響最終成果
牙齒矯正透過漸進的力量移動牙齒,但如果療程設計不當,或施力方式與頻率不符合個人條件,可能影響牙齦負擔,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齒敏感或鬆動等風險。
此外,若過度磨牙卻未如預期關閉牙縫,且最後階段缺乏微調與追蹤,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牙縫較為明顯的情形,影響外觀與清潔。而這類問題可能與模擬設計誤差或追蹤不足有關。因此,在矯正最後階段,建議由醫師仔細評估檢查,確認是否存在牙縫問題,並視個案需求進行進一步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若因磨牙量控制不當,導致副數使用完仍無法順利閉合牙縫,可能涉及人為因素,此類情形建議原廠應協助進行後續處理,評估與診斷是否重啟矯正或進行補救矯正,以確保患者權益與療程完整性,展現應有的醫療專業與服務責任。
不論是隱形牙套還是傳統矯正皆屬專業醫療行為,並非僅透過配戴矯正器材、配合App打卡就能完成。牙齒矯正應從前端檢查、療程中追蹤、後段微調三階段一體進行,每一步都由牙醫師根據臨床反應做出調整。避免因代言人或廣告資訊而忽略重要的療程品質。透過穩健的醫療機制,才能兼顧美觀與健康的矯正結果。
歐耐恩提供患者放心的療程體驗,更多訊息可上歐耐恩官網(https://www.oligner.com/)查詢。
(首圖來源:歐耐恩)
作者資訊
此作者最新相關文章
- 2025-04-11未分類隱形牙套風潮下潛藏風險!三大矯正問題不容忽視
- 2025-04-11新聞合作專業醫師提醒:面對落髮問題 謹慎選擇正規療法與合格醫療機構
- 2025-04-11新聞合作設停損點?中對美關稅加碼至125% 若川普再出招將選擇無視
- 2025-04-11新聞合作微軟研究發現AI除錯失靈!Claude與OpenAI模型解Bug成效差強人意